內房調控放狠話 政策目標欠分明

內地樓市處於典型的膠着狀態,使得調控的政策效果淹沒在沉悶的市況中,市場產生「是將調控進行到底」,還是「調控半途而廢」的疑問?在這個疑問的背後,其實是市場向「調控半途而廢」的預期傾斜,這並非無根據,主要是因為:一是以往調控有半途而廢、無功而還的例子,迄今還無成功的典型,重演舊事的機率很高;二是地產利益既得者欠合作,商家玩硬抗,地方政府勢軟磨,最終可能化調控於無形。

回答市場疑問,有兩把聲音:其一,住建部官員說調控不會半途而廢。官員的依據是,一是國務院親自操刀出措施,由地方政府落實;二是調控差別對待,有保有壓;三是抓住問題所在,增加供給完善管理。這個官式答案,理據是純官式的,更多顯示對政策的信任,而非對市場現實的了解。

其二,從官場退下來的經濟學家成思危說,房價長遠總是要漲的。他批駁了房價跌四至五成的預期,認為房價一直下跌不可能,也沒有好處。他有關「房地產業仍是支柱產業,住房問題解決既要依靠政府,也要利用市場」說法,由政策面到市場都顧及。成思危的答案,與住建部的官式答案相比,無疑應更能取信於人。

事實上,有關房地產調控,已是偏於政治化的議題,在社會上由於利益的分化,許多人會為官式答案叫好,而向成式答案「擲石」。其實,兩個版本體現不同的側重,具有不同的合理性,並非根本對立。社會存在爭拗只是因利益的分割,出現不息的爭拗。爭拗的根還在於政策的源,調控看似政策具體,其實大原則如霧裏看花模糊不清。

內地房地產調控的目標,並未徹底釐清:調控是要行治本之道,革掉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還是要行治標之策,以打壓樓價為任?針對前者有風險,一方面地方債務嚴峻,是明擺着的現實,將土地財政抽走,地方政府勢必陷困境;另一方面地方收入未有替代來源,豈敢完全撇清土地財政?針對後者無把握,調控若以打壓樓價為己任,則中央不可能訂定樓價打壓掉多少成的目標,樓價畢竟是市場形成的,而非行政決定的,何況不同地域樓價千差萬別,怎會有統一的「合理價」?

官員所說的,中央已對樓市調控有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好準備,以示佐證調控不會半途而廢的決心,這種似是破釜沉舟式的態度,反而令人擔心調控下過猶不及的重手。以當局曾做的壓力測試計,銀行可以承受樓價三成跌幅,這是否即政策性樓價調控底線?市場真的聽政府話下調三成,不會多也不會少嗎?這種寄望,除了體現對政策的盲目迷信,找不到可信根據。

調控應當承認市場功能,大原則確認房地產業仍是支柱產業,不能任由香港出個「八萬五」政策,搞到樓市垮掉的事態在內地重演。究其實,商品房市道與解決低下收入戶住房問題,內地政策界限不明,決策思維普遍混淆不清,如果順應社會情緒,將樓價打壓到絕大多數人買得起的水平,香港「八萬五」舊路還遠嗎?因此在市道膠着的當下,強調調控進行到底,不如釐清原則及理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