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爭拗稍定 出口風險續增

多倫多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一團和氣」,同會前外間預測大相逕庭,各國照顧中國顏面,除了峰會另有突出焦點,要擺平歐美分歧之外,亦顯露對中國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對人民幣匯率極為不滿,另一方面對中國牽涉全球復甦多方面的利害關係,不無投鼠忌器的顧慮。在各國對人民幣匯率容讓的條件下,中國又獲得面對匯改壓力的喘息空間,但各國容讓的背後,難免有期待的升級。

匯改提出首先是中國回應壓力的承諾,壓力稍退後,要交付的是行動和進度。國際社會不懷疑中國行動的自覺,但會以緊盯的方式,「鞭策」匯改的進程。其實,中國的動作早已開始:一是在今輪人民幣升值壓力浪潮中,當局一再主導了有關升值的壓力測試,摸了自身家底;二是G20峰會前商務部突改口風,撐人民幣匯改對出口總體利大於弊,顯示當政者胸有成算。

商務部突改口風,被解讀為國策使然。中國看來已從出口依賴的幻想中醒來,開啟其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決心借助人民幣升值,加速實現國民收入倍增的大計,推動向消費的轉型。認同升值利大於弊,目的之一是逼出口企業轉移、轉型,長期以來有關轉型雷聲大雨點小,當局引導成效一直不彰,現在想借外力煎迫收到實效。算盤能否打得響,還得看內外因素能否配合。

外部因素先見到了撫定G20施壓,這樁外來的便利持續與否,成為今後升值幅度大小的關連。而目前突出的難題,是中國要撫定內地企業的情緒,未來事態是否真如官方所言利大於弊,尚要拭目以待。內地專家「秀才論兵」式的叫好,並未見經營層面的真章,倒是歷史有例在先,要人們不要盲目樂觀。那是金融海嘯前,人民幣單邊升值與勞動法下的加薪疊加,引發出口產業的崩堤,目前動態與當年事態相似。

這邊廂是人民幣升值,哪怕當局意圖控制在平穩軌道,能否如願猶未可知,但終究要看是「調控」強還是市場強,老實說調控的效果並不足以信任。何況,像歐債危機那樣牽動人民幣被動升值,更加人算不如天算;那邊廂是工資大漲,未來五年倍增,每年加權平均要增兩成,要說企業足以承受,自是長官意志強加於企業。當中,不可忽略為加薪遏工潮,以及停產加予企業的成本,還無法預測與計算。

企業「轉身」永遠不及決策者拍腦袋快,官方設想出口企業內遷,藉以避成本急增。內遷表面看可行,但其實不易,因為一方面遷到哪裏,都少不免要整套環保投資,另一方面內遷雖可一定程度補償工資成本,但勢必增加運輸物流成本,儘管內地交通基建改觀,但成本總是會增加,還未計入無形的時間成本。

出口企業「轉身」並非一蹴而就,而升值及加薪,卻成為燃眉之急,官方的施政設想,根本就是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知痛,「吹水」可以不花成本。從企業的難處分析,商務部有關利大於弊的說法,可能屬計錯數,只要人民幣升值不經意快些,重演出口崩堤並不出奇。外因、內因依然未見樂觀理據,官方先自樂觀如同盲目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