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結風雲變 港須奮起爭先機

香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二月前月均四億元(人民幣‧下同),三、四月分別大幅增至二十五億及二十九億元,五月預估達七十二億元。據悉這是金管局對相關業務監管及運作詮釋後,產生的積極效應。詮釋既有效用,但相關業務推行近年,才想到詮釋監管及運作,不知當是功勞還是過失?即使現在預估五月大幅增長,看似增幅可觀,但絕對量仍然微不足道,一言蔽之就是不成器,雷聲夠大雨點很小。

當然,業務拓展掣肘不言而喻,跨境貿結起步之初,政策限制多多,是業務不成器阻力所在。問題分兩頭看:一方面是中央啟動相關業務,對其金融安全和風險胸無成算,保守為上以致門路開得不寬;另一方面本港有失重視、欠缺研究,以致未能就業務掣肘等困難,積極與中央溝通,爭取可能的寬鬆。跨境貿結不成器,實在不無拓展蹉跎之失。

現在跨境貿結,屆風雲突變之勢。國務院批准跨境貿結試點擴至二十省市,試點所涉境外地域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這個決定反映中央對現狀的不滿,以及跨境貿結未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尤其南北失衡、應用不便,這同中央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不匹配。這個決定字面叫「試點」,實質已是「面」的開放,重點更在於為北邊出口大省開通門路。

這一步可視為中央決策保守的反省,過往失算的實情是試點不足,尤其倚重香港事與願違,氣候難成最耽誤。這一步同時也就抽去了香港的「先發」機遇,飲頭啖湯的時空優勢驟然消失,顯示香港形勢不就。一方面國家層面出口產業重心向長三角、環渤海北移,香港傍住的「近水樓台」珠三角,已經不是最大的近水樓台;另一方面中央即使有心挺港,賦先機亦有時限,形勢逼人,中央政策亦須與時俱進。

如此現實剛好點中香港死穴。長期以來,庸官治港養成兩大劣性:其一,脫離實際,缺乏危機意識。一直以來轉型構思淪於空想,以致一事無成,經濟發展危機漸呈,只能不斷靠中央挺港政策輸送生機,更養成依賴;其二,懶於拚搏,做事慢人幾拍。市民為生計肯拚搏,官員高薪厚祿明哲保身但求無錯,做事無不規行矩步,成為抓機遇的敗將,同新加坡以至上海的比較,可見本港效率低下、施政慢板。

人民幣跨境貿結形勢驟變,香港的「獨門生意」,無疑成了水銀瀉地的業務。這是遲早會來的局面,情勢凸顯相關業務可能發生分薄效應,增強了競爭性,這對香港來說是增難度,但不是世界末日,而是無形鞭策,若能弘揚優勢,奮力拚搏,香港還能比後發者跑得快些。畢竟金融業務,論經驗老到,內地尚無省市可及。關鍵在於拓展得當,效率彰顯。

搞旺跨境貿結,不外靠好的產品和好的回報,作為交易媒介。當前除了存款和債券,進一步開拓的是人民幣保險,這些都是本港弱勢的產品門類,強勢的門類在於基金和股票,亦足以吸納最大量的交易,是香港宜積極向中央爭取的產品。這有待金管、證監會同業界拿出可行、中央放心的設計,攻下這一業務。較早前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忽然呼喚港股直通車,加上社保資金有意增加境外持股比重,在在顯示內地由官方到民間需求既在,快快爭取,機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