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失衡間接造成債務危機,《紐約時報》引述分析認為,最根本原因可能是區內最大經濟體德國節約成風,不肯進口其他國家如希臘及西班牙的貨品,以助貿易夥伴消除債務。
德國人向來被指吝嗇,且甚具危機感,故儲蓄率傳統上較鄰國多,亦長期錄得貿易盈餘。受工資長期增長呆滯,加上人口老化,國民傾向減少購買大型商品如傢俬,使當地消費市場早於○六年底呈現下滑。相反,英國及法國在金融海嘯大部分時間仍錄得增長,而整體歐洲消費直至去年才現萎縮。
事實上,德國一直是外資零售商的英雄塚,英國馬莎百貨、美國便服零售商GAP,以至零售巨擘沃爾瑪先後登場當地但都鎩羽而歸。即使是當地龍頭百貨公司Karstadt,亦要削減分店才可走出破產。
德國人的守財奴性格也在政府身上發現。儘管美國財長蓋特納和法國財長拉加德早前一再呼籲,德國政府採取措施刺激消費,但德國最終仍宣布在二○一四年前削減850億歐元預算。
即使德國政府願意刺激消費,其效果亦成疑。有研究德國退休金改革的意大利學者指出,減稅對經濟可能帶來反效果,原因是德國人更加擔心,政府未能兌現日後的退休金承諾。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師容克爾指,減稅雖提高可支配收入,但德國人卻把有關增加收入儲起來,抵銷對經濟的刺激作用。
德國市場研究機構GfK Group稱,債務危機造成不安情緒,又指當一人失業,會令到三位朋友或家人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裁對象,令消費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