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圈三:大米供應仍然充裕

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於中國公布最新的通脹數據前,上星期不少報章接連報道泰國大米失收,令價格可能上升,即使是筆者慣常出現的電視訪問,也特別加插有關米價的問題。雖然筆者對農產品市場頗為留意,但肯定不是大米專家,只是從資訊機上搜集到的資料,似乎大米失收的預測有點兒誇大,建議各位讀者或投資者暫時毋須搶米。

泰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當地天氣及產量變化固然對大米價格造成重要影響。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泰國出現乾旱,主要水庫的存水量的確降至數十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對大米的生產顯然構成一定威脅。

然而,泰國政府也不是坐以待斃,當地農業部因應氣候問題便鼓勵農民推遲主要造期大米種植的時間,由原先五月份延遲至七月份,並預測產量損失最多為200萬噸,只佔正常產量約9%,而泰國的氣象部門則認為厄爾尼諾現象開始轉弱,降雨將於六月開始,應可減低對產量所造成的影響。

越南印度出口量穩定

另一方面,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越南的農業部門於月初表示,雖然市場需求疲弱,但仍然維持全球出口目標為600萬噸。事實上,由於主要消耗國的庫存充裕,對進口大米的需求不振,令越南今年首五個月的大米出口量便因此而下跌10.5%。另一個出口大國印度,則受惠於季候雨開展理想以及政府調高大米每公斤的收購價50盧比,相信大米生產及出口也會上升,也將成為限制大米價格上升的主要障礙。

事實上,用作市場基準的泰國B級白米價格再次跌至兩年以來低位,自去年底每噸630美元輾轉下跌至最新450美元,與○八年第二季達1,050美元一噸回落了近六成(不知超市米價的下跌幅度是否相若?)。

不建議買賣粗米期貨

從圖表觀察,大米價格於○八年急升前,大多徘徊於每噸300至350美元附近,與現水平相差最少兩成,而芝加哥的粗米期貨價格年初至今也跌約25%。大米作為主要糧食之一,用來炒作通脹真的有一定震懾力,但暫時看來各大生產及出口國的種植狀況並非十分悲觀,在認清基本因素不能配合的情況下,似乎價格攀升的動力將非常有限。由於成交量不多,筆者不會建議投資者積極參與粗米期貨買賣,除非種植區傳來壞消息,否則各位讀者最低限度現時不需要急於搶購大米。

亞達盟環球期貨副總裁 潘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