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韓國工業化轉型勝日本

從亞洲金融危機到金融海嘯10多年的發展,造就了中國的崛起。而日本一蹶不振,韓國卻急速調整轉型,競爭力猶勝以前。三星(及樂星)和現代汽車的飛躍,相對索尼和豐田的受挫,正可凸顯韓國與日本的此消彼長。韓國的成功不止於抄襲日本的工業化方法,而是青出於藍。

國際化程度較高

一是國際化程度高於日本。韓國經濟規模小於日本,出口的積極性高於日本,且吸收引進外來技術更為全面。最成功的例子是把美國的無線通訊技術 CDMA商業化,以此推動韓國無線通訊技術及產品的市場和出口。日本的出口戰略似乎只限於汽車和家電電子產品,其餘都困於本地市場,國際影響有限。

二是韓國在九○年代以來的發展更着重文化因素。韓劇韓流在近年已超越日劇和日本潮流,且進軍日本市場。相對日本文化、韓劇和韓國歌曲更無遠弗屆。

韓國時裝可能還沒有日本那樣,產生出可在巴黎開創事業的設計家。可是,首爾東大門市場的批發市場卻集結了韓國大多數的快速時裝生產,整體標誌着與日本質量相同(但比日本在中國內地生產的優勝),價格遠低的市場差異,近幾年已成為東亞地區的主要批發中心。韓國政府在二○○二年將東大門市場列為旅遊特區,現在每天訪客達二百萬人次,每天營業額500億韓圜(約3.6億元港幣),全年服裝銷售額至178億美元。通過旅遊批發出口的勢頭還方興未艾。

化妝品異軍突起

在此之外,韓國化妝品在近年也異軍突起,借助把德國醫療藥品的Blemish Balm Cream(草藥成分)的商業化,以至以韓流明星歌星推廣的天然護膚品,大行其市。

快速時裝與化妝品(特別是護膚品)都屬文化產品,韓國在近年冒起,顯示出其文化的軟實力,以及企業的創新能力。相對於日本現時把服裝生產絕大部分轉移中國內地,犧牲質量設計以遷就成本,以及化妝品走在歐美潮流之後,韓國的冒起更代表了亞洲的動力。假若在這兩個範疇裏,韓國的生產與創新得與中國內地、以至亞洲廣大市場結合,將會另一發展的支柱。

日韓相比,韓國真的大有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