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寶超豪花紅 為市場添反面教材

金融海嘯催生翻天覆地的金融監管改革,誓要打破長期以來問題多多的「花紅文化」,金融機構薪酬政策不可再以短期利潤為目標,以免變相鼓勵管理層只顧追求短期盈利,罔顧股東及投資者的利益。所以東亞銀行昨天舉行股東大會時,有小股東質疑主席李國寶去年度收取的酬金按年激增七成二,總額五千七百六十萬元,包括二千五百四十萬元酌情花紅,完全是意料中事,成為花紅政策改革的反面教材。

小股東的不滿並非毫無道理,東亞在二○○七年度盈利達到四十一億多元的新高時,李國寶的酌情花紅才一千五百四十萬元;至於去年盈利增長六十五倍至二十五億多元只是表面風光,因為○八年盈利只有三千九百萬元,比較基數太低,盈利實際只回到○四年的水平,酌情花紅竟然高達二千五百四十萬元,「酌情空間」真的非常大!難怪有小股東即場質問,李國寶是否要把前一年度業績太差而自願放棄的花紅一次過取回?

李國寶並沒有仔細回應質問,只由薪酬委員會主席解畫,表示計算花紅的方法是經過顧問公司研究,除考慮股東權益回報率之外,還加入經營收入增長這因素。究竟花紅政策何時改變,翻看年報內企業管治報告中有關「董事及處級主管的薪酬」一欄,找不到片言隻字,對小股東沒有透明度可言。如果說○八年業績不理想而無法派花紅,現在的做法又會否有度身訂造之嫌呢?東亞顯然欠小股東一個交代。

東亞去年度的盈利增幅看似很高,實際只是○八年太差、比較基數太低,單看一年的表現便獲得破紀錄的酬金,與國際上要求花紅不能與短期利潤掛鈎完全背道而馳。東亞的花紅政策還考慮到經營收入增長,相信更難令小股東信服。根據年報資料,去年度經營收入按年增長五成七,是因為前一年度的收入大幅下挫所致,現在只是重返過去幾年的趨勢,又如何令那些有疑問的小股東,認同李國寶薪有所值呢?

不過,當東亞的年報公諸於世時,李國寶已經袋袋平安,金融管理局做事慢幾拍難辭其咎。G20峰會及金融穩定委員會早在去年已發出指引藍本,要求銀行向管理層發放的花紅不能再與短期盈利掛鈎,花紅亦應以非現金為主,例如股票及認股權,大部分浮動薪酬應押後最少長達三年發放,還要設立追回機制。

事實上,一些國際銀行在去年度已經根據新指引改革花紅政策,例如同樣在本港上市的渣打集團,早前便透露,集團執行董事去年度的七成花紅,將遞延三年發放;行政總裁、財務總監及兩個主要主管的花紅,更會百分百遞延三年發放。相反,金管局的新指引,要在二○一○年度才能實施。換言之,個別銀行去年度發放的花紅根本「無王管」。

世界各地銀行業,去年度盈利普遍改善,主要是因為金融海嘯的衝擊減退,加上各地大舉注資穩定市場,不少銀行高層就算獲發花紅也自覺無功不受祿,選擇全數捐作公益,希望挽回股東及投資者信心。所以,小股東質疑李國寶何德何能收取巨額花紅並不為過,花紅如此慷慨更是逆國際潮流,走回舊路。東亞銀行及曾經捲入道瓊斯內幕交易案的李國寶對花紅的處理手法,看來又為市場提供多一件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