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真人騷節目《死亡遊戲》,重玩了40年前的一項心理實驗,顯示大部分群眾在身邊人壓力之下,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亦反映人性在這40年間其實沒有多大進步。(按:實驗是假扮的參與者當答錯問題,現場觀眾可施以電殛刑罰,結果多數人逐步將電流調高至「嚴重傷害」程度)。
美國30年前曾有一項更駭人的實驗,大學生義務參與者抽籤分別扮演獄卒和囚犯的角色,後來「囚犯」受到生命危險和嚴重心理創傷,實驗被迫腰斬;此事件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大學生參與實驗尚且「弄假成真」,那麼美軍殘酷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屬不足為奇。
心理學實驗顯示人在受環境和群眾影響下,往往會作出非理性的抉擇,亦有向權力屈服的傾向。行為經濟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現時流行的普及經濟學著作多涉及此一範疇,許多道理很簡單:當股票行內眾人蜂擁買科技股時,你原本想買地產股,也會改變主意買科技股。心理實驗證實此點,雖然正確答案明顯是A,但當愈來愈多人(可能是假扮參與者)選B時,跟隨選B的人數亦會增加。不從眾會令人不安,當眾人皆為科技股瘋狂之時,獨醒的你特別難受。
另一條很簡單的問題:每當你要選擇沽售一隻股票套現時,會沽出有錢賺的甲股抑或是虧損中的乙股呢?結果大部分的股民都會先沽出賺錢那隻股票,儘管這隻優質股可能繼續升值,而留下的「衰股」則令你愈輸愈不想賣,妄想有天會翻身。這等同你等巴士,等了半天還不來,但你又捨不得轉乘其他工具,因怕巴士下一分鐘便到。
股民對「贏錢」和「輸錢」在心中的天秤上有不同重量,錯失贏錢機會沒大不了,但輸錢不管金額是微不足道,亦足以自怨自艾半天,贏1萬元的快樂絕對彌補不了輸5,000元的痛苦。在心理學上稱作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即人們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特別看重,手上的股票一定是優質好股,只是時機未到,即使莊家在「散貨」也當作「震貨」。生活上有許多例子可舉:一段失敗的婚姻欲斷難斷、美國陷入伊拉克戰役的泥淖。
買股票不是談戀愛,因為談戀愛令人盲目,你可以對你同姓、同鄉、同學偏袒,但對股票要用「科學方式」解決,可是明知「貪婪」和「恐懼」是投資的兩大敵人,誰可以幸免?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