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朝秦暮楚 內銀披露難提升

內地銀行融資魚貫登場,本來為減輕市場資金壓力,有序推行融資無可厚非,但有的融資帶有點突然襲擊味道,終究叫市場有些驚詫。因為管理層就融資的報料,月內連番改口風,何異於自毀言論信用,究竟是故弄玄虛,還是決策朝秦暮楚,難怪市場留下大問號,凸顯銀行訊息披露提升透明度有待改進。

國有商業銀行都是「大得不能差」的銀行,去年業績普遍創下佳績,當中不乏全球銀行排名居前列的龍頭。多數內銀公布的數據樣樣不差,似乎既有盈利能力,也極少風險。就資本金而言,無論資本充足率還是核心資本充足率,不達標者亦差不遠。正因如此,分析認為銀行業績、「體質」既好,卻急需巨額融資遂留下疑問,市場的擔心無疑是生怕銀行有甚麼不為外界所知的風險內幕。

事實上,內銀一方面力陳資本充足率達標,可以從容選擇較佳時間集資;另一方面又以去年貸款快速增加,令資本充足比率下降較快為由,表明維持資本充足水平面對一定壓力。兩層涵義,似喜還憂,難免令人對內銀業績及體質的真確將信將疑。

根據內地傳媒對業績的分析,內地銀行普遍存在的情況,○八年作出巨額撥備,致使○九年盈利數據較高。其實自○八年起,息差收縮使銀行普遍感受到盈利動力減弱,直到去年末段資金供求生變,並預計今年信貸投放收緊,銀行重拾利息議價能力,息差上升才帶來盈利動力的回歸。純看銀行盈利數據,不足以令人對未來的盈利感到鼓舞。

問題的另一面是資產質量的隱憂。超常規的放貸大潮,留下不良貸款的隱患,況且為保障進行中的項目資金不斷鏈,年內明顯還要維持略超常規的放貸潮,意味着不良貸款的隱憂並未消失。這個隱憂可視為內銀補充資本金的較合理解釋,一方面是為未來維持放貸做準備,另一方面是為不良貸款可能冒現做準備。中銀監對內銀有「超常規」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證明整體市場需要防患未然。

內銀融資明顯有外表鬆、內裏緊的處理,以期安撫市場。由此造成市場認為表面無迫切融資需要的銀行,實際有序但緊湊地集資。有關融資問題,高層口風生變,朝秦暮楚也是因應情況的無奈。近期有關樓市及地方政府融資的討論,提供了解答的線索。房地產調控政策雷聲大、雨點小的玄機是,為平息民怨消除泡沫,有調控甚至重手打壓的必要,但打壓過度又恐傷及銀行信貸資產。雖然內地銀行都異口同聲稱房地產信貸健康,但樓價大跌,則本來「健康」的資產變「病危」,是不難明白的道理。

更大宗的風險是地方政府融資。去年刺激經濟開工的項目,今年進入建設高峰期,對資金的需求有增無減,有分析指今年地方貸款再擴三萬至四萬億元,總規模達到超過十萬億元不足為奇。這個龐大規模,內地龍頭銀行要扮演甚麼角色可想而知。需要高標準的資本充足率,支撐持續的信貸投放,是不言而喻的;而高信貸投放量,將推高不良率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實上,金融危機餘波未了,高額資本、高額信貸準備,總比出現資金鏈危機,是更優的決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