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謀策略聯盟 主次方向莫失

港交所月初公布其三年戰略發展規劃,將港交所定位為全球投資者及發行人首選的中國交易所,及大中華區發行人及投資者首選的國際交易所,並且不排除透過戰略聯盟或夥伴關係進行拓展。港交所公布三年策略計劃後,市場普遍對有關方向持正面態度。不過也有人潑冷水,例如花旗集團並不看好,認為可行性較低,而接近港府消息人士也認為,單憑策略聯盟的做法,對引進企業上市和新資金的效用不大。

先不論港交所謀求與其他交易所加強合作關係,最終結果是成是敗,只要放眼國際,不難發現各國交易所尋求結盟或合作的活動此起彼落,例如倫敦金屬交易所與波羅的海交易所合推航運衍生品交易所、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有意與杜拜交易所結盟等等。坦白說,在全球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的形勢下,交易所之間的結盟,根本是大勢所趨,避無可避。

不過話得說回來,潑冷水的人也非無的放矢,一來建立策略聯盟一事,不是港交所想做就有,這既要看港交所現時的實力,也要看香港金融市場未來的前景會否遭內地邊緣化,若本港的金融市場不斷走下坡,要找具備相當實力的交易所結盟,相信難若登天。再者,單憑建立策略聯盟,若沒有其他跟進的配套安排和措施,例如簡化相互掛牌的程序,方便上市公司到結盟交易所的集資活動,即使建立了形式上的聯盟,也很難產生一加一多於二的效果,對強化本港金融中心的作用甚微。

香港作為一個主力拓展金融市場的城市,固然具備一定優勢,也有本身的限制。優勢方面,本港的資金可以自由流動、法規較完善、資訊發達、金融人才匯聚,皆有利發展高端金融市場。再加上近年在港上市的企業背景漸趨多元化,來自俄羅斯、加拿大、歐洲、台灣的公司日漸增加,當然還有佔總市值半壁江山的內地企業,是港股市場一大特點,這都是亞洲區內其他交易所無法比擬的。但本港的先天限制也不少,例如本土市場規模細小,單靠本地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無法有足夠養分支撐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

很明顯,港交所的鴻圖大計不可能自我完成,必須爭取各界支持,尤其是政府的配合才可落實。港府和其他監管機構也要抱着同舟共濟的態度,致力改善本港的營商條件和監管架構,提供優質的軟硬件配套,提升本港對國際資金和國際企業的吸引力,營造香港成為亞太區的財富管理中心,醒目資金及管理尖子才會魚貫進駐香港,將香港的金融市場推進新的層階。港府和港交所在強化本港金融市場上,必須分清主次,重點出擊。

無可否認,香港在金融市場的發展上比內地走先了很多步,本港可以繼續發揮先導的角色,減少內地市場在拓展金融市場上的失誤。港交所的三年戰略發展規劃未必可以全部落實,但對於可以加強本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方向和措施,必須做到寸土必爭,因為圍繞本港的周邊城市,日以繼夜都在虎視眈眈,覬覦香港現時擁有的金融市場地位,如果港交所策略發展規劃中羅列的建議不可行,各方必須另覓途徑,不可遇難退縮,或只懂批評,不會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