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自由港、世界城市,自開埠以來,香港的競爭優勢在於國際因素。此所以在一九四九年中國閉關之前,廣州經濟發展水平一直高於香港,主因是廣州與珠三角和內地的聯繫勝於香港。中心城市地位和各種文化、政治脈絡,香港無可能經幾十年一百年的積累,便可與廣州抗衡。
香港的興旺主要在於四九年中國閉關之後,一方面香港利用內地資源(一波又一波難民、移民而來的人才),結合本身的國際關係。更重要的是沒有內地的競爭,香港可以一枝獨秀。但當其他地區或國家可以利用內地因素,例如在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台灣追隨香港在內地生產,台灣經濟便趕上香港。而中國在重返WTO之後較全面開放,內地城市的發展便紛紛超越香港,先是上海、北京,而珠三角整體規模現在已經超越香港、台灣,追趕韓國。廣州加深圳,或廣州加佛山,經濟已大於香港。
在這種形勢底下,香港不與珠三角整合,會被珠三角邊緣化,分享不到珠三角的發展成果。以香港700萬人口,相比珠三角四、五千萬人口,加上香港管治上的問題,今後肯定會此消彼長。四九年前中國內地戰亂頻仍,香港可挾全國的條約港(租界),包括上海,借助外國勢力,還可有一發展空間。
21世紀中國內地統一、強大,香港無法重施故技,助洋人入侵內地享受利益。香港一是融入內地,變成珠三角一個成員,服從廣州的導向。另一便是自絕於中國以外,被全面的邊緣化。但當台灣,乃至韓國、日本、東盟都不敢自絕於中國以外,而是多方設計地與中國整合﹔如香港自絕於中國以外,實際上便相當於自絕於東亞、亞洲乃至世界之外。
香港的發展戰略應該是把中國與國際整合起來,發揮香港積累的國際因素、國際關係,幫助內地或至少幫助珠三角打進世界,整合世界。而若這樣做,香港要調整其對內地的國際作用,不是如以往殖民地時代那樣,主要是替外國勢力賺內地的錢,而是站在中國的利益立場上,幫中國利用國際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特別是知識方面,而不是單純賺錢。
這樣的發展方向,要求香港了解國際、了解內地,不僅是今天,更重要的是今後發展趨勢,也要求香港立足於中國的整體長遠利益,不是港商利益,也不單是香港居民利益,而實際上是要香港從內到外進行非殖民地化的教育和思想行為調整。
在這個基礎上,香港才可以逐步建立新的國際關係網絡和部署,建立駐外的經貿、教育、文化的機構,引進外國經貿、教育、文化機構,推動以香港為中介、以內地為依附的國際交流、合作。
在這個基礎上,香港便要超越單純的經貿,也不能只集中於英美歐洲等大國,而要擴及世界其他地方,如俄羅斯、東歐、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等。這樣才可以掌握到國際的經貿發展,和更具深遠影響力的社會文化思想發展。
作為中國的世界城市,香港的國際性首重在於知識、在於思想、在於關係,而不是有多少外匯儲備、多少銀行存款、千萬富翁、樓價有多貴等。也只有這樣,香港才可以與北京、上海,以至廣州等內地大城市競爭。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