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政策既失分寸 信貸亂象怎治

傳了兩天的一月份叫停銀行放貸的傳聞,勞動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出面否認。近來同類事件頗多,一個消息冒出來,市場慌亂一陣,官方出面否認,有的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否認完再傳、再否認。如果是無風起浪,官方被迫同市場「捉迷藏」,背後原因是傳統上決策玩神秘,欠缺透明度和可預知性,這樣官方贏得隨心所欲的自由度,代價就是要忍受消息滿天飛。

今年頭十天信貸膨脹震驚中央,從管理角度看,大政策是遵守額度、把握節奏,一月份的情況既透支額度,也脫離節奏,採取適當限制本是合理的應對,否則前鬆後緊何來節奏?拒認必要的管理,潛在原因是恐怕市場作出政策收水的解讀,出現過敏調整,暴露了內地行政主導市場而致充滿矛盾的不協調,結果是架空了原則,造成政策威信蕩然。

政策明明牢牢的把握着收放的閘門,但官方硬要說,信貸是由銀行董事會決策的,顯然偏離了事實。試想,沒有中央救市的登高一呼,怎會有去年的信貸狂潮出現?不是中央去年底收緊,哪有去年銀行偷步放貸、今年趕忙「入帳」,造成頭十天的膨脹?政策直接調控收放之餘,也把本應由銀行自主的內部控制風險,也無形地包攬上身。其實海嘯以來,對銀行的行政「指導」更為貼身,已是不爭事實。

此外,營運訊息紊亂,誤讀的何止市場。去年新增近十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官方數據顯示,銀行實現了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雙降」。宣揚這個數據,在效果上以圖說明銀行經歷信貸大潮後安然無恙。究其實,一方面雖經信貸狂潮,壞帳並非接踵而至,尚要待經濟調整下才凸顯出來,譬如房價下跌到一定幅度,現在定論為時尚早;另一方面,不良貸款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新增貸款膨脹,餘額變得龐大拖低比率。

顯然,以不良貸款「雙降」,去證明信貸未至失控,可以繼續跳舞,或者銀行抵禦風險能力大為提升,結構性轉好,未必足以置信,去年信貸狂潮的質素並未經受考驗。如果決策對此純粹向好方面看,難免誤判形勢;如果銀行對此作風險尚低的解讀,或會失去警惕。無論前者或後者,都是調控信貸的迷魂藥,特別是宏觀調控逼近可能改寫一切。有銀行家已經擔心,放款時認為很好的項目,會因宏調變成不良貸款。樓市就是所指的典型。

政策處於收放兩難之間,也使其目標模糊起來。市場一般認定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為主要目標,現在經海嘯一役,目標已被演繹為多樣性。內地加息與否、銀根鬆緊,不但輔助限制資本流出流入,也不知不覺淪為樓價的調控工具之一。政策運用錯亂,不但未能給民眾明確訊號,主導市場預期,反而可能製造混亂,當政策出其不意變動時,市場都難免慌亂起來。

處於目前情況,政策很難擺脫收則死、放則亂的宿命。去年年初制訂了M2增長百分之十七的目標,但實際結果達到百分之二十九,大大超標。儘管如此,當局卻不去檢討原因及風險,反以不盡不實的「雙降」淡化可能隱藏的風險,政策喪失可信度在先,必有亂象在後。銀行不理會三令五申,難以抑制放貸衝動,市場恣意揣測政策動向,足見當局已不能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