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外儲膨脹失控 金融戰風險難消

人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增長逾兩成三,達到二萬三千九百九十二億美元,全年外儲大增四千五百三十一億美元。數據重新喚醒對外儲膨脹的關注。較長一段時間,因為出口被海嘯所打殘,市場對中國外儲不斷膨脹的爭論被沖淡。現在從數據不難發現,即使在危機時期外儲增量也只有短時間的放緩,主流仍處持續膨脹中,以現在的量看,不但遠遠超脫維繫金融安全的需要,更成為經濟平衡發展的干擾源。

實際上,外界對外儲爭論的降溫,後果就值得爭議。其一,外儲的配置似乎無計可施。中國不斷膨脹的外儲,一路以來不斷地購買美債等美元資產,雖然這有助沖銷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但亦明顯將外儲置於美元貶值的風險之中。更長遠看,像中國這樣發展中的「窮國」,源源不絕地借大把的金錢給美國那樣的「富國」,這個「遊戲」持續玩下去,將致使全球重建金融平衡更加困難。

其二,外儲膨脹的無奈局面恐導致聽之任之的態度。外儲的增長,除了進出口貿易順差所致,也關乎資本項目擴大開放引入外資,以及去年非美貨幣升值致帳面換算價值提高,可以說諸多因素令內地被動接受膨脹的失控,無奈不作為會消磨掉當局對此帶來風險的警覺。外儲合理配置愈拖,其隱含的風險日益累積,把計時爆炸延伸向未來。

近月數據顯示出口回復正增長,預料續推動貿易盈餘增長;另外,外資追捧內地資產的熱錢未有放緩的明顯迹象,也勢必推升外儲。應當留意的是,隨着出口復甦,貿易戰及升值壓力亦加劇,外儲成為招惹非議的話柄或口實,歐美藉以大做文章,甚至罔顧事實地把全球經濟失衡釀成危機的責任推給中國。

龐大的外儲為後盾的財力,曾使中國揮灑自如地救市重振經濟,博得全球掌聲,而在危機稍為消退後,這又成為罪愆般的眾矢之的,產生干擾內地經濟的不良效果,實在百詞莫辯,情何以堪。因此,經濟學者力主釜底抽薪,根治外儲過於龐大的副作用,顯然未有良方,但決非容許不作為、久拖下去。其實不少提議究竟是不可為,還是不欲為亦很存疑問。

儲油、儲金、買資源產品,是應對通脹及分散美元貶值風險的可行建議,但須適可而止。有銀行家提出,將外儲拆借給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將資金用於國門之外,不增加國內貨幣投放。決策者應及時辨識建議的價值,同時敢於嘗試,特別探討外儲有利於開拓新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的提議,這樣有利內地實體經濟地配置,總比餵了富國擔風險,更反招非議的好得多。

作不同嘗試固然有風險,不作嘗試、配置外儲裹足不前也並非少風險。外儲的被動膨脹,正催生另一輪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在這股壓力之下,熱錢循正道、暗道源源湧入內地,已非有可資阻擋的堅實防線。各路大鱷擁資雲集香江,發出相當明確的警號,不能排除藉着推高資產價格,日後對邁向國際化的人民幣帶來威脅。總之,資產泡沫化已使熱錢立於進可攻、退可守之地,外儲膨脹與熱錢湧入的惡性循環,正開始真實地威脅內地金融攻防戰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