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大中華較勁:中港台新股強戰吸金

本港新股在○九年可謂豐收年,集資額更冠絕全球,新股市場除了作為交易所實力比併的擂台,背後更反映當地經濟的吸引力及競爭優勢。究竟本港的IPO(首次公開發行)寶座能夠穩坐多久?半新股中又有哪些值得「翻炒」?

香港:內企蜂擁舉足輕重

本港去年的IPO數目多達65隻,集資逾2,400億元,較○八年多出超過3倍,一如以往,中資企業成為新股主力。內房新股數目最多,但表現參差,如恒大地產(03333)首日勁升三成,但恒盛地產(00845)首日卻跌穿招股價;環保概念亦成為新股主題之一,如龍源電力(00916)及琥珀能源(00090)等,前者更凍資2,048億元並集資近175億元,後者則成為首日升幅最高的新股之一。內需概念新股成為另一熱門投資,多隻運動用品股及消費股上市,而消費股首日掛牌多有不俗表現。

內需概念料續當炒

在本港進行新股集資的吸引之處,其一是門檻較低,企業只需符合《上市規則》第八章規定,如接受盈利測試等考驗。

在會計和管理層變動的要求相對較高,如至少前3個會計年度的管理層要維持不變等,最近的會計年度中擁有權和控制權亦要維持不變;另外,最近一年的股東應佔盈利不得低於2,000萬元,或上市時市值最少20億元。

僑豐證券董事總經理林賽盈相信今年新股主題仍會是內需股,如食品、百貨業等。而在去年上市的一眾半新股中,國藥(01099)、玉米油(01006)及龍源電力配合國策概念,前景較樂觀,今年目標價分別為45元、12元及16元。

港交所積極吸引海外企業來港上市,全球最大氧化鋁生產商俄鋁(00486)和加拿大上市公司南戈壁能源(01878)均已敲定在本月上市。內企方面,亦有農行和中國壽光等擬於今年在港上市。

內地:滬市出招足撼香港

滬深兩個交易所包括主板、中小企板及創業板在內,去年共有近100隻IPO,共融資2,02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八年多出約26%。根據上海證交所數據,上海全年IPO雖只有9隻,但募集資金卻達1,251億元,加上滬市在上半年並無新股上市,可見上海在新股業務上仍未「發力」。

中國北車成為去年首日表現最差的新股,首日收市價較招股價僅高2.34%。新股「破發」現象亦愈見明顯,如招商證券上市不足一個月已跌破招股價。定價過高是IPO致命傷,如中國北車及光大證券等發行市盈率(PE)竟高達50倍,反觀表現最好的四川成渝首日已勁升兩倍,至今表現亦不俗,與其發行市盈率只有20倍不無關係。

滬國際板吸港藍籌

上海IPO在財務要求上主要針對現金流和盈利,如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為正數且累計逾3,000萬元,現金流淨額累計逾5,000萬元等。對管理層的要求與香港類近,但要考慮公司治理、獨立性、同業競爭等因素,更要經過國務院批准,才能依法變為股份有限公司並公開發行股票。

市場預期上海國際板有望於下半年出台,滙控(00005)、中移(00941)及長實(00001)均已表示有意在國際板上市,部分機構更預測內地今年總集資可達3,700億元。到內地真正「發力」之時,本港的IPO發行寶座恐怕岌岌可危。

台灣:開拓TDR力吸外資

台灣去年共有17隻新股以IPO形式上市,加上亦有9隻台灣預託證券(TDR)及9隻「櫃轉市」股票(轉至主板上市的股票)發行,已創了當地5年來最高紀錄。事實上,台灣證交所在○七年已配合當地政府,推動「3年250家上市櫃」及發展資本市場規模政策,務求吸引更多企業上市集資。

台股向來以電子科技股為領軍行業,當地交易所資料顯示,○九年IPO幾乎全是台灣本土企業,而且清一色是電子製造有關行業,當中電子零組件業佔了5隻,半導體佔4隻,其餘的光電業、電機機構等大都與電子製造工業有關。

TDR「蜜月期」趨短

近期海外企業偏向以TDR形式在台集資,而且業務遠較當地傳統IPO多元化,當中仍以香港上市企業為主,如真明麗等9家企業均在香港上市再到台灣發行TDR,而歐聖集團則是新加坡上市公司,經營鮑魚人工養殖等業務。然而,當地TDR「蜜月期」趨短的現象愈見明顯,如越南製造成為首隻跌破招股價的TDR,一個月來股價更逆市跌逾兩成,康師傅亦跌穿招股價;反而當地本土的IPO全部穩守招股價,沒有令投資者失望。

台灣證交所預期在未來一年,生物科技、醫療、IT等產業將成為當地主流新股,加上本土的生物科技行業經營逐漸成熟,相信未來符合上市條件的本土企業會愈來愈多。目前已有多家海外企業表明有意在台上市,多隻TDR亦如箭在弦,如華豐泰國及大成糖業等,台灣未來的新股市場發展應會更多姿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