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形容在目前這個歷史性低息環境下,金融機構評估本身的風險非常重要,有需要時應減少手上的風險資產,必要時更要增加資本。為何加息會令監管機構及銀行業如臨大敵呢?原因有幾方面。首先,是資金錯配風險,因為銀行通常以短期資金應付長期貸款。現時短期利率超低,銀行的息差收入可觀。當聯儲局加息便會即時推高短期利率,直接影響銀行收入,如果加幅大,更會令資金調配出現麻煩。
其次,目前很多問題資產,例如瀕臨斷供的住宅及商業物業按揭,靠超低息才能苟延殘喘,銀行便毋須把這些業務列為壞帳,低息環境暫時把問題掩蓋起來,眼不見為乾淨。不過,利率回升便有如醜婦終須見家翁,那些困難戶要認真考慮是否撐下去,銀行亦不能再迴避撇帳的可能性。美國的商業物業按揭抵押資產,至今仍被市場視為計時炸彈,原因就在於此。
最後亦是最致命的,是銀行本身的投資組合。銀行業一般會持有大量高評級政府及企業債券,作為資產組合的一部分,這情況在金融海嘯後尤其突出,因為銀行業獲政府提供大量應急資金,這些巨款往往沒有借出去,反而是保留在聯儲局的儲備帳戶內,以及用於購買各類政府債券,風險比放貸低得多,利息收益相當不俗,成為重要收入來源。市場估計由銀行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數以千億美元計。可是,大家都清楚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是呈相反方向的,息升價跌,當利率升得急,債價損失不菲。銀行被要求評估風險投資,道理清楚不過。
銀行業在加息時遇到的問題,同樣是廣大投資者的問題。美國國債及機構債的最大主顧,並非美國的銀行,而是世界各地央行、基金及投資者。美國政府為了應付財赤,去年的發債額破紀錄,各地央行均有增持,香港金管局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聯儲局執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其中一個手段,是從市場大量購買國債托價,藉此利誘更多投資者入市,並視此為避險資產首選。由此可見,利率掉頭回升帶來的資產價格風險,並不局限在美國的銀行,全球債券投資者面對的風險更高。難怪「債王」格羅斯旗下的基金近日唱淡債市,並大手減持美國國債。
美國何時才會加息,市場仍是眾說紛紜,但從幾位聯儲銀行行長的「催加」言論可見,壓力與日俱增。近日,有分析員更加發現,從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早前在一次公開演講所用的圖表及數據推測,所謂的「最合適利率」已高於目前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理論上已是時候加息,只等待客觀環境配合而已。所以,美國監管機構要求銀行為加息做壓力測試,絕對意義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