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產經特擊:王冬勝黃金30年

二十世紀末來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在二十一世紀首個十年尚未過去,更來了一場金融海嘯,再次將香港銀行業推向深淵。即將在下月榮升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的王冬勝,在銀行界打拚了近三十個年頭,見盡銀行業這些年間的風風雨雨,對於這場無情的海嘯,他認為人人都要負責,因為這是「個個追逐回報」下的惡果。

八十年代銀行業簡單

一九八○年投身銀行界的王冬勝,回望過去的一點一滴,他只用「簡單」二字來形容早期的銀行業,當年產品簡單,監管簡單,風險管理也很簡單。

然而,銀行在八十年代需面對接踵而來的政經問題。他仍清楚記得八一年美國利率超過20厘,本港按揭利率高達22厘;八三年中英談判令港元大幅貶值,市場波動,人心脆弱;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再次摧毀港人信心,港人又再紛紛逃離香港。及至九一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事件,並觸發個別銀行擠提。

九二至九七年,銀行有段風光的日子,然而,誰也沒料到光輝背後卻是暗藏危機。他憶述那時銀行產品愈來愈多,全球聯繫性愈來愈高,資金流動愈來愈快,中國又慢慢崛起,但無人顧慮到風險正在逐步增加,包括來自套息交易、資金流竄的風險等,最終形成了九七、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三年的沙士疫情更將香港推向死地。

港可助內地走向國際

大大小小的風浪,究竟哪個危機令王冬勝有最深刻的體會?他思量一會,然後慢慢地說:「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一役」,兩者讓他更明白香港本身的強弱之處。亞洲金融風暴使人認知到香港市場的細小,很易受到衝擊;至於沙士一役後,內地僅開放個人遊政策,已令香港經濟大幅反彈,足見中國大陸力量是那麼強大。他認為,香港可憑着法治及國際經驗的優勢,協助內地走向與國際接軌。

亞洲金融風暴十年過後,於○八年再來個金融海嘯,王冬勝認為這絕非一朝一夕,而是多年累積而來,並歸咎於全球互相聯繫、資金快速流動、產品創新,以及監管步伐追不上。

一場金融海嘯令不少人「身家」大蒸發,事件總要找人負責任,市場矛頭直指銀行家,指摘他們追逐短期盈利造成今次危機,他們不配獲高薪。

指海嘯人人都要負責

對於責任誰屬,王冬勝有點抱不平地說:「你可以話banker(銀行家)係全世界最衰嘅人,但全世界嘅人都要負責。」

他解釋:「所有股東都在追逐高回報,在股東周年大會上,只會質問公司的股價為何不及其他公司?要求增加回報,加上全球愈來愈多富裕的人士,他們也是為尋求高回報產品來投資。」他又從心底吐出一句:「銀行家都係人,點解佢哋唔可以攞高薪?點解唔可以攞花紅?呢個(講法)係唔啱。」

在金融海嘯的警戒下,王冬勝預期將來監管領域只會愈趨嚴謹,銀行業會因成本上升而經營困難,新產品仍會繼續出現,但不會太過脫離監管條例的發展。

警告流動資金風險增

面對新的監管形勢,王冬勝認為,銀行管理風險時必須緊貼市場步伐,不時還要天馬行空,想像一下不可能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銀行應如何應變。

自○八年十月以來,流入本港的資金高逾6,400億元。王冬勝亦坦言流動資金的風險正有山雨欲來之勢,但銀行可做的事情不多。總之,銀行任何時候都要建立穩健的根基,擁有雄厚的資本和流動資金,這正是滙豐能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的兩大因素。

文:曾秀雲 攝:黎達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