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家國際數據提供商的數字,今年截至十二月初,在本港透過IPO上市的企業融資額總數達到272億美元(約2,121億港元),超越美國的265億美元(約2,067億港元),居於全球榜首。
全球股市IPO上市融資活動歷年多以紐約、倫敦等兩個市場居於領先地位,今年紐約落在港股市場之後,倫敦更跌出了十名以外,反映金融海嘯下歐洲所受的創傷,遠較海嘯始作俑者的美國尤深,而復原較快的是受海嘯直接衝擊比較輕微的亞洲地區,尤以中國及其有連帶關係的市場如本港等最為明顯,一場席捲全球市場的金融風暴,到頭來東西方市場移形換位,說來也確屬異數。
內地政策得宜 中港得益
本港IPO集資活動能居於全球榜首,完全是得蒙中央政府所採取抵禦金融海嘯的政策得宜,讓中國經濟發展在金融海嘯影響下保持穩定,令各大小內企大致都能如期完成上市募集資金的計劃所賜。因此,中國因素是今年本港能首次登上國際IPO集資榜首的主因,以此推論,以今年中國整體市場IPO上市集資額約244億美元(約1,903億港元)計算,實際是超越美國紐約一倍以上,總數共達516億美元(約4,024億港元),高低立見,亦難怪兩年前紐交所的主席也要急急東來,向內地極力推銷美國的IPO集資市場了。
儘管國際市場投資信心漸次有復甦迹象,但我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東方壓倒西方」的情況,隨着中國經濟另一波的全速向前推進將繼續存在,成為全球焦點所在。以目前中港兩地股市上市企業的數目,相對中國經濟體系而言,我認為比例上仍屬偏低,除國企之外,全國各地具實力並有資格上市的民企,相信仍如恒河沙數,只是有很多仍沒有被發掘出來而已。因此,未來中國市場新股IPO上市的集資數額,我看仍有很大機會繼續超越歐美市場,只是內地企業最終選擇在內地抑或本港上市,本港能否續蒙內企來港上市之利,並續享國際市場新股IPO集資榜首的榮譽,那便得靠本港自己的努力了。
港滬優勢互補 可抗歐美
雖則內地市場尤其上海,正不遺餘力爭取內企在該地上市,全力推進於二○二○年成為中國的其中一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但我早已說過,港滬雙方市場各自擁有本身優勢,由誰來代替誰於可見的未來,就算到了二○二○年,我看也是不可能的事,港滬之間只有優勢互補,共同努力,槍口齊齊向外,力抗來自歐美市場的挑戰,這樣才有希望壓倒西方力量,保持市場的主導與話事權,這樣對中國的未來整體經濟發展,才屬最為有利。
因此,港滬市場之間在爭取內企到雙方各自市場上市的努力上,其競爭只能是良性的比併。內企最終選擇到哪個市場上市,也是因應各自本身的需要,因此,港滬市場之間競爭之說不宜過分渲染,甚或深化,雙方各自做好本身市場的基本投資條件,在源源不斷的內企資源支援下,又何懼上市企業數目不持續增加,不達致雙贏。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