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改革連番夭折 決策空轉誤金融

八月推出諮詢的碳排放權產品,認為需求偏低,建議不擬推出。消息又透露,港交所將擱置推出黃金期權,甚至做開的黃金期貨,也可能因需求太低難成氣候面臨「退市」。黃金期貨苟延殘喘,黃金期權及白銀等期貨期權,都面對不成氣候的命運,港交所近年謀求突破的市場開拓一再受挫,凸顯了本港市場的局限性,促使對「優勢地位」的重新思考。本港在其他交易的開拓,譬如黃金期貨產品的需求低,以致缺乏莊家,甚至交易時限,實質處於極度劣勢。

日前,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已對多項開拓大潑冷水,力指發展商品期貨並不具備條件,永遠難與芝加哥及上海匹敵。即如現時催谷的人民幣交易,將來內地撤銷外匯管制後,亦要拱手讓位予上海。周文耀表白的震撼,不但令人質疑香港的金融優勢,還印證港府吹噓金融業養活香港的荒謬,也暴露了制訂發展策略長期脫離現實。

發展策略脫離實際,在兩方面突出表現出來:其一,金融策略閉門造車。從碳排放權到黃金期貨的被迫叫停,顯示當初提出構想就欠缺可行研究,未有正視現實條件,罔顧國際格局。除了偏離現實之外,發展策略閉門造車還關乎政策制訂者的不同部門分割,使發展目標作為單一議題,被割裂得支離破碎,從來不曾形成金融改革一統目標的藍圖。

其二,金融改革慣於唱慢板。多項改革因利益爭拗,只講不做一拖多年,如證券無紙化、公司法重寫及披露股價敏感資料列法定條例等,落實起來困難重重,致使相關改革落後於外國或內地。對此利益團體存在爭拗可以理解,不能原諒的是,政府死抱「大市場、小政府」理念,不作決斷的承擔,是改革爬行的癥結所在。

有的改革決策還顯示出天真無知,譬如港府○七年策略性入股港交所後,政府曾認為持有港交所控權,可方便日後與內地交易所換股,催生中港交易所合併的可能。事實上,因為滬深交易所尚未股份化,以及監管權互相獨立不容干預,合併根本難以實行。現時上海確定發展金融中心後,更和兩市合併劃清了界線,使港府幼稚的構想破滅。

決策無效空轉使本港失去寶貴的時機。拿現時催谷的人民幣業務來說,也不過是借來的時間和空間。事實上,周文耀預期人民幣自由兌換後,資金會流向上海市場。造成無效空轉除無視客觀條件外,主觀原因不外兩項:一是港府財金官員「不在行」,對國際金融氣候和財金運作並不熟習;二是決策上缺乏與內地溝通,對國家發展意圖及策略缺乏了解。

香港金融策略的失誤,成為香港在金融前景上被邊緣化的最大風險。現在時機失去的已失去,補救上不應囿於既有的失誤,對未來的發展自暴自棄。金融產業的未來,不能光寄望港交所單一的人事交替,應當由香港及內地政府肩負起推動的責任。港府要正視本港的局限,放棄任由市場自我完善的幻想,加強與中央溝通,排除阻力、創造條件譜寫切實可行的發展藍圖。同時,香港作為國家寶貴的金融資產,中央在發展策略上應當善加倚重,使其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重點旗艦,服務國家,揚威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