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商品市場呈疲態 漲跌無常俱有因

一個是目光精準的測市大師,一個是被稱「商品大王」的投資家,魯比尼與羅傑斯就商品尤其黃金的走勢爆發口水戰。此現象提示,商品市場到了膠着的關頭釀成爭議,並由數據反映出來:今年頭三季流入商品市場的資金高達五百億美元,是○八年的逾兩倍,但十月份流入的金額大幅萎縮至二十二億美元,顯見疲態。儘管黃金一枝獨秀炒高,商品市場整固徵象異常突出。

商品市場炒高的主要理據,是弱美元當道及通脹預期。這個理念支柱近期顯露生變,以致炒作的意欲減弱。一方面美元走勢與商品走高的逆向互動,在美元不願持續單邊下貶時,商品炒高的動力亦減弱;另一方面有關通脹的渲染,以中、美為瞻的復甦形勢顯示,產能過剩仍是目前主流,並未燃起迫在眉睫的通脹之憂,致使商品漲勢失速。

商品存在來自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以及來自期貨市場的虛擬需求,兩者當前都發生了變化。先看真實的需求。商品早前的急升同海嘯後製造業的復甦有關連,今年二、三季度,像中美這樣的重要經濟體,採購經理指數漸次攀上榮衰分界線的上方,顯示製造業回暖。然而回暖是有限的,大環境的經濟並未轉好,美聯儲宣示產能過剩,中國也打壓產能過剩行業,真實的需求漸現飽和,遂從商品疲弱反映出來。

再看虛擬市場的炒作,難以同金融海嘯前的商品熱潮等量齊觀。其一,整體上商品投資的回報趕不上股市的回報,從而資金相對傾向流動性高的股市,當資金縮減時,市場棄商品而投股市是必然選擇。其二,自從澳洲加息強化了退市預期,流動性相應呈現逐漸收縮的態勢,熱錢減少致商品炒風降溫實屬當然。其三,澳洲加息後雖然拉開息差,刺激套息交易,但當前息差及套息交易的活躍度,同金融危機前不可比擬,不可能寄望現在重演當年單邊暴漲的炒作。

此外,人們的消費行為也抑制商品需求。金融危機激發了「積穀防饑」意識,節省花費、增加儲蓄,無形地減少了資源商品的總需求。另外,在美國,華府推出補貼現金換車的計劃,裨益了小耗油量汽車的銷路,消費行為轉變勢必導致耗油降低,抑制石油消費的增長。加上環保概念高漲,都促使能源消耗寧減勿增,造成需求的下降。油價縱然向升,危機前那種狂飆勁度難復見。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行為也在變。除了資源注重儲備,但因為吸取了危機前的經驗,不會盲目高追外,總體上對本國的資源注重惜售。中國外出搜購資源屢屢碰壁,可見海外對資源保護態度。有人甚至提出,只要目前穩定步向復甦,則必然掀起資源戰,事實上近期美歐聯手投訴中國限制資源出口違反世貿規則,已露出資源貿戰的端倪。鑑於上述的國家行為,對商品市場的交易產生抑制,出現有價無市情況並非奇事。

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商品市場出現呆滯效應是合理的,一枝獨秀的黃金交易,風頭蓋過其他資源商品,是另有特殊屬性使然。當然,市場不會一成不變,在復甦持續,市況得到整固,或者影響市場的因素變化,商品市場還是隨時會炒起,尤其通脹被視為持久,商品的追捧概念未「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