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強調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別具玄機。自從國務院批出上海發展金融、航運「雙中心」的目標以後,將第三產業凸顯出來,增加經濟中的比重。但這不意味着上海轉型會放棄工業,上海會繼續緊緊抓住重要工業基地這個獨特優勢,融合金融業發展。相比香港,製造業因逃避高成本北移,香港既不是設法降低成本留住製造業,又不積極推動與珠三角產業圈融合發展,反而自詡金融業一瓣可養活香港人,以致錯失十餘年機遇。
金融海嘯讓我們充分認知,獨沽一味靠金融業,並不能有效解決勞動力資源配置,解決就業難題;二、三產業融合經營才是持續發展可行之道。彭博有關最理想金融服務城市排名,新加坡同上海分別名列第二及第四,而香港榜上無名,不管其根據是否完全合理,終究反映一種國際評價,香港在金融潛力存在落伍危機。
事實上,上海在國務院批出「雙中心」以後,正向國務院提交爭取「第三中心」的文件,就是要爭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事件顯示,上海進取態度遠超香港的想像,上海銳意打造的,正是香港日漸捨棄或者無法保住的經濟支柱性產業。港府掛在嘴邊的金融業優勢,也正在出現可致崩堤的薄弱環節,實際上,本港金融業的生存,已經極大程度依靠內地政策輸送。
眾所周知,目前支撐本港證券市場主要是來自內地的上市公司,證券市場未來發展又需要仰仗內地上市資源,發展證券業的本錢並不可靠。上海拓展金融中心勢強化同香港的資源爭奪,不但將來內地資源輸送可能出現斷流,更有甚者上海正在打造的國際板,已經先聲奪人地吸引本港主要藍籌股份,紛紛表示要到內地整體上市,眼看由此而來的已不是中長線的危機,而是本港埋身的威脅了。
藉着中央以香港先行先試,人民幣業務及相關債券市場,將成為香港未來的倚重。十分明顯,先行先試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建構,對於香港亦是短暫的「獨市生意」而已。香港能否做下去,要看發展的本事,挑戰不僅在眼前,更體現在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日後。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說過,當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後,香港在人民幣產品上,很難與上海競爭。
正因如此,內地政策輸送對於香港,只能說是以時間換取發展空間,挑戰的威脅、競爭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加激烈。嚴峻的不僅是挑戰和競爭逼人來,更是政府對香港的發展欠缺長遠策略目標,也就沒有全盤的計劃可言。香港將很可能像當年流失製造業優勢一樣,在無形的蹉跎中把金融業的優勢在歲月消磨中付諸流水。香港要重整陣容去迎接挑戰,所餘的時間與機會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