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醜聞多誠信掃地 拒監督民怨沸騰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施政報告發表後,曾蔭權接連陷入「慳電膽益親家」及「弟婦迷債賠得快」醜聞,但他沒有反躬自省,公開交代以澄清疑慮,反而倒果為因,反咬一口,指摘傳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肆意攻擊」。潑婦罵街式的「發爛渣」,只會進一步加深曾蔭權蠻不講理的負面印象,並削弱港府公信力,令今後的施政困難重重。

早前港大民意調查顯示,因連串醜聞拖累,對施政報告表達不滿的市民激升至四成五,評分為五年來最差,也超過董建華時代三成七的最高不滿率,曾蔭權「衰過董建華」之聲不脛而走,正是民間怨氣上升的反映。「東方報業民意調查」得出類似的結論,四成一的受訪者表示,對曾蔭權及港府的印象愈來愈差;近三成表示,印象沒改變,與以前一樣很差。

在民怨沸騰下,全城「倒曾」潮此起彼落,連日都有市民到禮賓府示威抗議,用各種方式表達憤怒,還有市民以「倒曾」來紀念生日。立法會例行的致謝動議辯論也變質,成為一場聲討大會,致謝動議最終被否決,這也是五年來的第三次。曾蔭權企圖以高壓手段迫令輿論噤聲,不料弄巧成拙,火上加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言論自由是香港的重要資產,曾蔭權打壓言論自由,連不問世事的宗教領袖也難以容忍。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指出,曾蔭權應該與不同意見的人交朋友,多聽不同的聲音,處理當前社會問題,化解矛盾。話雖然說得委婉,但一聽就知道,這是在批評曾蔭權剛愎自用,製造問題,激化矛盾,將敢言的傳媒視為敵人。六十而耳順,曾蔭權今年逾六十歲,卻依然火氣十足,聽不進不同的意見,足見其心胸狹窄,不要說甚麼政治家的風範,做一般政客都不夠資格。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在封建時代,不少統治者尚有善於納諫的雅量,而在現代社會,傳媒被稱為第四權,代表市民監督政府運作,曾蔭權將傳媒的批評及質疑視為「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證明他身穿西裝,卻滿腦子獨裁者思維,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他的所作所為,與「焚書坑儒」的暴君秦始皇有甚麼區別呢?

本地新聞學者亦指出,香港享有言論自由,傳媒可以批評政府,曾蔭權亦有權發表意見,但他以惡劣態度對待傳媒,只會適得其反,加深傳媒及市民對他的負面印象,令人感覺他欲箝制新聞自由。立法會議員也直指曾蔭權對待傳媒的手法很「離譜」,樹立一個很壞的例子,擔心在上行下效之下,其他官員會有樣學樣,以為罵人就可以解決問題。

心底無私天地寬。若是曾蔭權心胸坦蕩,他應該面對現實,站出來自證清白,然而他先是藉外遊為名躲避事件,實在躲不過去了,他又聲大夾惡,疾言厲色,如果不是心中有鬼,被踩到痛處,又何必如此惱羞成怒呢?

市民的心中自有一桿秤,孰是孰非,自有判斷。上述民調顯示,對於曾蔭權在回應醜聞時「發爛渣」,二成八認為他想推卸責任、無反省問題;二成九批評他欠冷靜頭腦處理問題;還有一成五市民認為,這是變相剝奪公眾知情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曾蔭權拒不接受輿論批評與監督,只會愈描愈黑,進一步加劇民怨,如今連宗教領袖也忍不住出聲批評,可見他眾叛親離。歷史已反覆證明:「民怨其上而不遂亡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