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中國期貨業內有個笑話「在推動某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中國的影響僅次於天氣,不過比天氣還要難以預測」,可見雖作為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之一,中國的話事權卻微不足道。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擔心,國家經濟大規模擴張,會成為外國供應商抬高大宗商品價格的藉口,故政府官員指出,現時中國正將三個期貨市場定位為全球金屬、能源和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場所,希望藉此反映中國企業及投資者對商品價格的合理想法,以減少其他市場的投機操控。
報道引述中證監主席助理姜洋稱,中國長遠希望增加定價影響力,但還需創造條件,逐步推進。
開發本地原油等合約
據知情人士指出,上海期貨交易所可能最快於明年參照紐約商交所的全球基準合約推出自己的原油合約;同時中國還開發錫、鉛、銀和豬肉期貨合約,另有一份中國期貨合約有望大幅改變全球集裝箱貨運費率。
不過,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祥接受本報查詢時卻表示,目前中國的期貨市場首要任務還是為國企規避風險及套期保值,由於期貨市場仍禁止外資進入等多方面因素,要對國際商品期貨擁話事權,仍有很遙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