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高樓價福至禍伏 管治無能難回天

香港樓價大漲,是喜還是憂,肯定存在爭議。事實是,樓價在半年之間,不僅把金融海嘯的殺傷撇於身後,更漸次回到歷史峰期的九七年前。正因如此,不由不勾起港人對九七金融風暴觸發的慘烈調整、遍地負資產物業暗生戒懼。且勿論,樓價急漲會否有危機接踵而至,看其漲勢嚴重超脫於市民收入的增長,令人很難看好這種漲勢可持續較久。

金融海嘯記憶猶新,眾所周知,危機是由次按演化而來,現在美國雖謂復甦降臨,但樓市始終未調整過來,斷供由次按蔓延到優質樓按,主要是實體經濟不濟引致失業惡化,失去職位的置業者走上斷供之路。本港慶幸沒有次按那樣的危機,也不會與美國樓市發生同步效應,但並不意味着沒有風險,在樓價虛高,實體經濟起色不大的脫節情況下,樓價續漲釀成風險是必然的。

樓價難遏止的瘋漲,可以歸咎兩大因由:其一,過濫的流動性,加上極度的低利率,造成「磚頭」資產受到追捧,用家、炒家蜂擁入市,樓市像股市一樣,由資金製造繁榮;其二,供應相對短缺,政府採取勾地機制,提供的發展用地明顯偏低,供應偏少造成托價效應。兩項因素在本港持續產生聯動效應,樓價想不漲亦難。因而,如果說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股、樓就是加速脫節背馳的兩大動力。

對於土地供應,港府一直堅持勾地機制行之有效。事實果真如此嗎?從供應失衡引發業界的非議,顯示的現象是,一方面勾地機制的成功率極度偏低,而即使勾出也要經過拍賣程序,以較大溢價成交;另一方面勾地機制明顯去到盡,以致發展商基於少着數、成功率低,已失去勾地意欲。近幾年從勾地獲得的供應,並非是獲得發展用地的主流,代之而興的是補地價及舊樓重建,但也是費時失事的進程,備受市場質疑。

既然勾地機制成效低,而政府對定期拍賣土地的強烈呼聲又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無疑增加了發展商的煩難,其客觀效果是推高樓價。實體經濟不濟,市民或飯碗不保,或收入萎縮,和樓價背向而行,內地客成為樓市追逐的買家,情況並不正常,是市場結構失衡的表現。況且樓價飛漲,危機不僅在於泡沫形成以至爆破的破壞性,更重要是波及金融的風險,一如美國優質樓按也會斷供的現象。

九七年金融風暴後,樓市製造大量負資產,須漫長消化過程,體現了殃及金融的危害。現在樓價超脫經濟現實直趨峰值水平,造就的是虛擬繁榮,當在一定時點金融逆勢倒行時危機就會發生,這已是屢屢證明的規律。政府在土地供應上的偏執,使本港經濟無形重返高地價高樓價時代,豈能不憂慮危機重演?

較早前,金管局就銀行樓按發出警告、表達關注,顯示對市場形勢的警覺。實際上,當金融相隨樓市進入其自發的趨勢時,預防性的動作需要做在前面,否則將陷於被動。然而,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從根源上摒棄以高地價、高樓價輔助金融發展的施政理念,難免會使香港不斷經受同樣原因,造成相似的危機。香港空談轉型多年,經濟兜兜轉轉回到起點。難怪當樓價高喊回到九七前之際,市場的危機感也日益濃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