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出口復原不再 港府無力打救

香港工業總會表示,聖誕檔期接單按年減少約一至兩成,受影響的主要是高消費類產品,而由去年初至今年初,約一成廠商倒閉或規模收縮。來自產業前線的訊息,強力說明出口表現仍然疲弱,加深本港經濟前景的憂慮。早在第二季度末出口跌幅出現大幅收窄,港府及經濟專家迫不及待地樂觀起來,認為出口最壞情況或已過去。出口行話指稱「食粥食飯睇聖誕」,現今報來的是不妙的訊息,行內更憂心年底爆發大規模的倒閉潮,出口成為拖本港經濟墮入二次探底的元兇。

首先,出口欲振乏力已成事實。聖誕檔期接單按年減少已成定局,而去年的基數已非正常,足見外需的持續低落,決定着出口欲振乏力。由此可知,建立在指望出口復甦帶動經濟增長的念頭,已是眷戀昔日榮景的單相思。現實中,外需已無力重返昔日情況,出口也就不能再寄望回到海嘯前。隨着美國國民儲蓄增消費減,貿赤大降,意味着進口變少,長期以來依賴內地和美國間貿易帶挈的香港,已不復以往左右逢源的優越地位。

其次,出口經營的模式瀕臨瓦解。定單萎縮或企業倒閉,一是使長期澱積的商業聯繫處於逐步流失,更多甚至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二是企業的人力資源四散,使得企業對意外而至的散單、急單已無應接的條件;三是經濟被迫推向轉型,企業已失去轉型的條件和興趣。港商有被迫轉拓內地市場圖存的努力,但內地市場也碰上消費疲弱、產能過剩以至競爭激烈的困難,「拆東牆補西牆」也困難重重。

最後,結構缺陷成為葬送產業的催命符。本港近年追隨的產業結構,在後海嘯期發揮了催化負面效應的作用。香港已形成強金融、弱實業的典型特徵,在此模式下,產業資金在無所作為的情勢下,投入炒股炒樓。更有甚者,政府為救實業促成銀行放貸,但根本問題在於無處可投資,貸了款的企業也可能只有寄望炒樓炒股賺錢吊命。在強金融、弱實業模式下,資本流向如同強金融日漸榨乾實業的最後一滴血。

後海嘯期,企業要擺脫厄運努力的空間很有限,關鍵要看政府治理及政策作為。港府恰恰處事等運到,不作為。如果當局死抱周期理論,滿以為出口產業置之死地而後生,那就大錯特錯。第二季末出口跌幅收窄,港府認為最壞時期已過,就是等運到心態暴露,以為復甦逼人來了,意味着當局對經濟及市場走勢嚴重誤判,對二次探底欠缺政策準備。一旦強金融、弱實業結構問題引爆,整體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現時看來跌入這種局面的風險很高。

港府僅靠促成中小企信貸打救出口下滑,搔不到癢處。較早前,香港集思會提出十項建議推動綠色經濟,似乎有前瞻的思維,但當局令人存在兩大質疑:一是未有確定的規劃,也沒有落實的具體計劃和財政安排;二是對眼前的企業艱困、失業高企,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撐,遠水未解近渴。這顯示港府決策流於坐而論道,未見坐言起行,同時對危機當前亦欠缺應有的緊迫感和執行力,因此看不到香港擺脫實業危機的希望所在。儘管危機風雨欲來,業界聲嘶力竭呼救,香港經濟仍難言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