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大中華較勁:公債借庫穩贏

國債開售,再次掀起本港投資者對債券市場的關注。由於政府債券有中央政府的信譽支持,所以可被視為無違約風險的投資工具,究竟兩岸三地的公債市場發展有何分別?當地投資者對政府債券又是否受落?

香港官債 散戶參與度甚低

香港的政府債券包括外匯基金債券(EFNs)及透過持續發債計劃發行的「官債」,而在○四年,政府亦嘗試透過獨立特設公司(SPV)推出60億元的「五隧一橋債券」。政府發債目的除了吸納資金外,另一方面是希望推動本地債券市場發展,提供多元化投資產品務求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外匯基金債券趨旺

交投方面,外匯基金債券的發行量極為穩定而有限,其二手市場較為活躍。根據金管局數據顯示,外匯基金債券二手市場交投由年初開始有上升趨勢,八月份交易量為1,228張,較一月份高出5倍以上,涉及金額達5,623億元。不過,恒生銀行高級經理兼財資市場主管黃偉鴻指出,這些二手市場只屬於市場內部易手,指標作用不大,加上外匯基金債券有莊家制,才令二手市場顯得活躍。

他續稱,與內地相比,香港的債市深度不足,既無國家規劃,市場亦較小;另外,投資者多為銀行、保險公司及基金,散戶參與度很低。

至於政府在九月初發行的35億元兩年期官債,機構投資者反應熱烈,超購5.45倍。黃偉鴻認為是由於市場上的游資過多,加上銀行對官債需求殷切,短期內才有求過於供的情況出現;長遠而言,他認為官債的供給足夠應付市場需求。另外,他指在年底可能推出的零售官債反應未必會同樣熱烈,因為其孳息率太低,未必能吸引散戶投資。

台灣公債 用途廣泛交投旺

台灣公債分為「中央政府公債」及「北高兩市政府債券」兩種。自九七年起,台灣「中央政府公債」採取無實體登錄公債並採「利率標」發行,即多以競標方式售予機構投資者,只保留極小量讓公眾認購。

政府公債不但可自由買賣而不須交證券交易所得稅,更可作企業抵押及流動準備金,用途十分廣泛,故受到機構投資者歡迎。然而,台灣20年期的公債孳息率在九月中創下全球最低紀錄,甚至低於日本。當地市場人士認為海外資金並沒有引導到基礎建設之上,而是流向金融機構及股市,而台灣壽險及郵匯局為消化過多的存款亦只好大量買入公債,造成台股與台債同步大幅飆升。

獲機構投資者搶購

台灣公債近年的發行量非常穩定,根據台灣財政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當地已發行公債餘額逾3.5萬億新台幣,平均每季發行1,000億新台幣以上的公債,平均每月發行公債300億至400億新台幣。台灣財政部亦在九月下旬宣布分批發行○九年第四季公債,涉及金額達1,400億新台幣。

由於台灣政府發債量穩定,因此其公債二手市場交易量亦相當可觀,今年八月便有2.7萬億新台幣的交易額。台灣的10年期債券被機構投資者搶購一空,最近更有轉向投資5年期公債的趨勢,反映機構投資者對公債需求熱烈。

內地國債 變革銷售反應淡

內地國債由財政部發行,由於有國家強勁財政後盾支持,故有「金邊債券」之稱,發行形式包括國庫債、國家經濟建設債、國家重點建設債等。自八一年恢復國債發行後,曾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很多內地富豪亦在九十年代靠轉售國庫券獲取差價而致富。

自九六年起,財政部開始改變國債銷售模式,增加發行量並改變招標發行方式,又增加短期國債,令國債更趨多元化。但改變之同時,國債市場交易量卻隨之下降,部分資金開始流向銀行債券及其他企業債券。

吸引力遠遜商銀債

由於有企業債券及商業銀行債券的強烈競爭,令投資者對財政部發行國債的反應趨於冷清。以九月下旬財政部發行的第24期268億人民幣記帳式附息5年期國債為例,中標利率僅2.9%,只超購1.5倍;反而同期由國家開發銀行所發行的次級債卻有5%票面息率,15年期的實際收益率更達5.74%,因而超購達16倍。

由於國開行等多家內地商業銀行均擁有與政府同級的信貸評級,加上息率吸引,故就算是風險較大,對投資者而言仍具吸引力。但近日市傳財政部將發行50年期國債,如消息屬實,可能反映中央政府對財政收入的需求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