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經濟超日趕美要講求「軟實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半年一度的《世界經濟展望》,全面調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身為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今年經濟估計收縮百分之五點四,明年則僅增長百分之一點七。至於中國這個第三大經濟體,估計今年增長百分之八點五,明年則進一步升至百分之九。

報告揭示的景象,不但標誌着中國經濟繼續一枝獨秀,還預示全球經濟規模排名即將出現大執位,中國將取代日本的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紐約時報》隨即指出,經濟學家估計這個轉變最快明年便會成事,比原來的預期提早了五年。

日本對於自己即將「失勢」,看來早已心中有數。新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曾公開表示,在不太遙遠的將來,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超過日本。日本經濟產業省在今年六月中發表的年度報告,亦承認歷來第一次處於被追趕及超越的位置。報告指出去年中國的本地生產總值約為四萬四千億美元,而日本同期的本地生產總值約為四萬九千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以及考慮匯率和價格變動因素,中國經濟規模最快在今年,最遲在明年肯定會超越日本。

不過,按規模排名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方的經濟實力,其實相當片面,帶來的主要是心理影響,不能單單以此衡量誰是經濟強國。首先,中國的人口達十三億,單靠「人海戰術」,經濟規模便遠遠拋離很多發達國家。其次,中國的經濟增長一向是靠投資推動,不但金融海嘯之後如此,在過去十年中,絕大部分時間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遠遠高於經濟增長率。投入這麼多資源,經濟規模必定步步高升,但經濟效益卻不斷下降。

事實上,要認真研究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既要看宏觀層面,亦要看微觀層面,兩者不可缺一。不難發現,中國經濟是以總量取勝,落到個人層面,弱點便無所遁形。以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計,日本是中國的十三倍,與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相比,差距更遠。因此,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比併經濟實力的主戰場,向來不是總體規模,而是講求經濟軟實力。

因此,除了比較上述的「硬指標」之外,亦不能忽視眾多「軟指標」。在經濟結構方面,日本的服務業佔經濟的比重達到七成,中國大概只有四成。換言之,中國必須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才能取得與發達國家相同的成果,意味着投資及資源消耗效益均低人一等,事倍功半。此外,城市化、普及教育、醫療、就業、民生等各方面達到甚麼發展水平,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方經濟軟實力的強弱。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實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難以擺脫量高、質低的困局。

日本經濟在過去將近二十年一直陷於低迷,還要即將被中國取代其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心理上自然不好受。反觀德國在二○○七年,把第三大經濟體地位拱手讓予中國時,反應便平靜得多,根本不當是甚麼一回事,輿論只是以平常心看待。原因很簡單,中國有多少人仍然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中國的經濟結構是何等不平衡?中國的整體經濟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目前大概只算是經濟大國,暫時還說不上是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