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調查有所佐證。澳洲會計師公會的調查指出,香港小型企業對營商前景保持審慎,只得百分之七的受訪者表示對公司業務前景有強烈信心。這項數據可能更接近實際。雖然有許多迹象顯示最壞的時候過去了,但並沒有更多人認為雨過天青,經濟已不再出現反覆。事實上,亞洲貿易整體轉向面對區內,或開闢拉丁美洲及美洲市場,補償難再指望的西方傳統市場的流失。現在還在「轉向」的過程中,困難比希望多。
應當注意,尋求貿易「轉向」是一種開拓的態度,成功的機會尚有保留。本港中小企貿易展望轉趨樂觀,一方面指數提升幅度尚屬輕微,另一方面指標轉好不過是自身的縱向比較。根據早前的調查,橫向比較的數據顯示,本港的營商信心在區內包尾,現在仍居倒數第二。正因為中小企的經營未曾好轉,本港失業率依然處於嚴峻水平,信心好轉落實到經營上,失業率才可望降低,目前企業沒有擴張意欲,明顯對前景有保留。
對前景評估正確解讀有重要意義,一是中小企冷靜評估形勢,不做盲目樂觀之舉,免致招損。二是政府決策切忌捉錯路,尤其是施政報告醞釀的關鍵時刻,誤判形勢必害慘中小企,特別是決策關乎就業的部分不可掉以輕心。政策誤判可能性存在,主要是股市、樓市帶動的金融市場好景,使人面對更多的復甦虛幻,而港府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的意識深種是擔心所在。
其實,恰恰是股、樓暢旺反成為中小企營商前景的大敵。首先,增加了租金成本。因為樓價在短期內飆升,使租金水漲船高,中小企苟延殘喘之際,百上加斤的是租金向升。即如領匯也在調高租金,美其名曰跟貼市場,因此有專家預期,大批商戶在十‧一黃金周過後會結業。貿易企業在聖誕旺季過後,也會評估得失作出抉擇。
其次,消磨了經營意願。危機還會惡性循環,經營見不到曙光,反而股市、樓市一片好景,不少中小企老闆小有資本,也無生意可做,不惜到股市、樓市瞓身一博,短炒賺錢好過。明知輸定,何苦長線投資實業?如果炒股炒樓賺到錢,今後搞實業的動力勢必降低;如果炒股炒樓慘敗,也就失去搞實業的本錢,難再回頭是岸。當政府官員為股樓繁榮稱慶時,何曾顧及股、樓泡沫的消極作用。
香港經濟當前得到金融扭曲的復甦榮景,卻可能徹底葬送了出口主導的因素,這同內地的外向型經濟壽終正寢是同路的。問題是內地雖然調整不易,但畢竟有可觀的人口,有廣闊的市場,轉型游刃空間夠大。香港轉型囿於經濟規模而空間有限,來來去去單靠金融服務,未來難有內需動力可言,轉型不成反而每逢金融危機都會傷筋損骨,怎能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