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若然一年就撫平傷痛,重現經濟曙光有點異想天開。雖然通脹未成為迫在眉睫的威脅,但龐大的救市資金及大量的印鈔,未得到有效的處置,通脹對於復甦難免如影隨形,或遲或早成為經濟反覆的誘因。評估有效的應對策略,不能忽略兩方面:一是後危機時期,全球各國應對策略保持協調;二是個別經濟體內部處置,能夠引導其經濟持續復甦。
在全球齊心協力救市浪潮平復時,這種合作及協調不能「退市」,因為各國尤其大國意識到合作對走出危機相當重要。在不到一年裏,G20三度聚頭議策,全球多不勝數的論壇開講,目的俱在於協調行動。任何經濟體落井下石,都會激化危機把經濟拖向反覆。美聯儲貨幣政策兩度矯枉過正,包括○二至○三年將利率由六厘半漸降至一厘,○四年六月到○六年六月連續十七次加息。前者刺激起房產泡沫,後者刺破了房產泡沫,成為金融危機留下的深刻教訓。
事實上,過去一年拯救金融危機,全球在走向貨幣政策寬鬆的極端,資產價格泡沫已悄然谷起,全球如是。各國特別歐美等大國,貨幣政策掌舵方向有所差池,由通脹激發起經濟問題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復甦形勢中,全球產業分工、經濟格局洗牌執位,難免有各顯神通的強烈衝動,產業轉型及儲備貨幣的重塑,凸顯搶佔優勢的爭奪已隱然展開。由爭奪個體優勢以至各出奇謀風險是存在的,面對又協調又爭奪的形勢,香港在這個整合大潮中是沒有主動權的,隨波逐流之下,經濟風險不小。
短期的影響會體現為資產價格的波動。近期港股已相當分明的呈現跟風效應,一方面對外圍波動作出反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滬深股市顯示同步升跌反應。證明香港無自主的貨幣政策,而備受內地及外圍的政策影響,放大了來自政策影響的不確定性。這可以解釋,港股有繼續走高的機會,但見高減磅是規避不確定性風險的較佳投資策略。
長期的影響體現為捲入國際優勢爭奪的漩渦。後危機時代全球的三重整合,包括,國際貨幣體系的改組或演變,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愈趨激烈、產業大規模分化、整合及轉型。與這三重整合對應的是:港元將受到匯價波動的擠壓,乃至遠期前景現變數;香港如何保衞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融合國家發展大局;本地怎樣因應國際分工的變局,找到不同產業發展的路向。
遺憾的是無論橫看豎看,香港政府既無短期穩定資產價格波動的措施,亦無因應全球協調,制訂自我整合爭取復甦的大計,哪怕全球不一定出現二次探底的風險,香港也隱藏二次探底的危機,隨波逐流的反彈,並未能消除香港經濟的結構性缺陷,長治久安的復甦仍未有精明的管治去保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