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財報互認利回A 滬強港弱恐定局

港台ETF實現雙邊掛牌,只等上海交易所一亮綠燈,三地互掛頓成通途。由預託證券到ETF,證券業融合不停邁步,港台已急不及待探討認股證及牛熊證兩地買賣。兩岸三地的證券融合出現兩種趨勢:一是港台搶先,上海滯後;二是生意先通,消除規則障礙墮後。出現這些情況,三地證券業各有前緣,脫胎於不同經濟體制,發展有先後,各有前景也各有局限,無疑理所當然。

然而,無論存在何種差異,國際化是彼此的共同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最明顯的現實是,只有在技術操作及監管規則兩大層面減少差異和衝突,才有利於生意互通。現在生意互通一廂意願迫切,但規則的差異往往觸動企業對上市地運作成本、監管成本反覆權衡,可能構成上市的障礙。同時規則趨同成為方便不同地域投資者的必由途徑,譬如訊息對稱、交易時段及停牌機制對稱、違規處罰對稱,在投資者看來,是體現不同市場間,同一天空的公平、公開、公正所必須的。

企業方便上市及投資者樂意捧場,是生意互通的兩個方面。三地有必要加快規則趨同的步伐,以配合急迫的拓展目標。目前港交所表明,將諮詢達成中港對等認可財務報表,算是一個重大突破。財報達成互認,證明在國際準則下趨同是可以做到的,以財報互認為鑑,其他關乎技術及監管的規則同化,理論上亦是不難做到的。財報互認觸動企業回歸成事,眼前就有中國移動的例子,可能促使其打消預託證券模式,改採直接掛牌上交所國際板上市。

規則趨同的意義毋庸置疑,但實際亦存在以誰為標準,誰跟隨改變的磨合。公允而論,香港市場相對成熟,法規的國際認受性最佳,執法亦堪稱最好,有條件成為三地趨同的標準或藍本。然而,毋須諱言兩岸基於市場利益最大化,亦有根據本地實際的不同考慮。尤其上海確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後,對香港的參照意義已經另有解讀,甚至發生地位置換,例如內地官員明言,今後國家金融中心地位格局,由上海唱主角、香港只能演配角,規則的遷就,會否因地位前景定位增加磨合難度,值得密切關注。

面對上海擁有的市場優勢,香港早露不能與之爭的劣勢。企業作為上市選擇,考慮市場功能是第一位的,投資者的保障是監管機構的事。香港的法規優勢,在競爭中往往成為孤芳自賞的名花,中看不中用。滬港地位內定,港即使被貶為配角,也要在力謀規則趨同中,凸顯本身長處,兩岸強調本位特色,始終都要膺服於國際準則,正如財報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互認依歸一樣。

上海銳意攀上枝頭變鳳凰,做一個同紐約、倫敦比肩的金融中心,將戮力去打造其國際板,相反對預託證券可能興趣較低。在上交所銳意招徠下,像中移這樣的企業品牌,選擇搶灘國際板可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滬股國際板開張,中移如同領頭羊,可能帶來一眾紅籌,甚至本地傳統港資企業,加入國際板嘉年華。三地互掛變成通途,三贏固然最好,最終會否出現上市資源一江春水向北流的景況,香港不能無應變準備。近期拓展的進退維艱,已暴露了香港改善自身市場條件,增強吸引力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