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家稅務總局明言,要盯緊房地產鏈條,這次稅務整頓,被市場解讀為房地產市道降溫的措施並不準確。其實習慣上,稅收總是緊緊盯住納稅大戶,變成老實納稅的大戶,稍有差池都被稅局捉到痛腳。現在整頓要求睇大也睇小,撒出一個大稅網,該繳稅的一個都不能少。宏觀調控期間,地產業死氣沉沉,業界叫苦連天,成為稅管不關照的暗角。現今市場形勢逆轉過來,重新被稅管高度關注,如果說對樓市熱炒有抑制作用,那也不過是徵稅為先的額外收穫,因為重建稅管是長期目標,而抑制過熱是短期目標,不宜簡單混為一談。
其實房地產業所暴露的問題,並非是企業避稅、漏稅的單一現象。雖然被稱為暴利行業的房地產,大有徵稅的空間;但另一方面值得重視的是,稅費已是現行商品房銷售成本最重的一頭,若再計及地價,轉嫁到最終消費者的負擔,已成為房價高的一層關鍵構成。從促進置業安居的角度,去考慮減稅費空間,是促進市場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即是說要重整該徵的,也要研究該減的,慎防為填補財政收入,滑向苛稅境地。
較新的視角是稅務盯緊企業購併引發的弊瑞。隨着股市轉趨活躍,避稅為目的的購併也乘勢冒起。企業鑽法例漏洞,通過將旗下虧損及盈利的子公司購併,或者將包括房產的固定資產在系內搬家轉移,沖減利潤達到減少納稅。更明確的是,於此項對外資企業也會不客氣,甚至有的內資企業海外設虛擬公司,再回國經營的「假外資企業」,被認為是喜好這類財技的重點監控對象。
就此面對的是兩個問題:其一,稅法及執行不容缺位,正所謂依法治稅。國際市場有關企業系內盈利的沖減,法例是相當成熟,而內地相關情況仍較陌生,尤其企業利潤轉移合法與不合法,立法與企業認知間磨合需時,可能影響到執法的成效,法例清晰顯然是執法嚴明的先決條件。值得擔心的是,當下稅務條例對此的界定並不清晰,導致出現在稅例不嚴謹、界定不清晰下,嚴厲執法的具爭議境況。況且,資產評估及交易訊息的收集,亦是內地急待改善的環節。
其二,徵稅與扶持不容偏廢,以符張弛有度。目前處於經濟回暖、復甦未穩的時期,雖然財政收入堪憂,卻未到稅收「發窮惡」的時候,美國在處理稅改和刺激經濟,明顯有先後輕重之分。正如前面所述,稅務徵管前階段抓大放小,驟然轉向遍撒稅網、大小齊抓,由鬆轉緊的變化急速,必然會引爆新問題。經濟復甦進程中,中小企業仍需要合理的稅務扶持,如果收緊徵管成為主流,走向偏廢稅務扶持的另一極端,如此「矯枉過正」,將是得此失彼或因小利損大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