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樓市是保抑或壓 內地政策無章法

標普將內地房地產開發商行業短期前景,從「負面」上調至「中性」,認為市場經營環境改善,紓緩了開發商的壓力。內地「擠泡沫」不過年半,上半年開發商還在財困邊緣掙扎,拜泵水救市所賜,轉機驟然到來。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六月份七十大中城市樓價結束連續六個月按年計的負增長。環比數據連月上漲,促成發展商趕忙增土地儲備,於是地方政府推出地皮,多個城市「地王」成交紛呈,地產利益鏈的不同環節已活躍起來。

房地產市場戲劇性復甦,簡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因為政府有形之手由「擠泡沫」轉而「開水喉」。上半年瘋漲的信貸量,解除了地產商的財困,不但使其可以從容地「擠牙膏」式放盤,藉以托高樓價,也使其獲得財力去投地擴充土儲。與樓價急漲的同時,房貸成為銀行兵家必爭的要津,成為優質的抵押資產。這場悲喜劇是推向高潮還是黯然落幕,最終還是要看有形之手指向哪一邊,標普提出政策調整的不確定,解釋了評級為「中性」的保留態度。

當地產開發商眉頭舒展以後,活該皺起眉頭的是政府。資料顯示,大型城市開發商對銀行信貸資金的依賴程度已高於八成。這情況使得這類開發商成為銀行「最牛」的客戶,對樓市後續風險銀行比他們更懼怕。統計局網站刊發文章,呼籲當局警惕,無疑成為這部門對那部門的「警示」。事實上,除對地產開發商貸款以外,銀行還孭重了房貸,已經成為內地樓市的最大風險承擔方。

更有甚者,地產開發的豐厚利潤,成為弱經濟環境下不可多得的投資選擇。財雄勢大的國企,不但財力夠,也容易向銀行取得貸款,這些企業躍躍欲試的踩入地產行業。出手闊綽地掠取大都市的「地王」,更像大展拳腳的模樣。市場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是簡單的逐利問題,而是不斷地改寫產業版圖、不斷地積聚和滲透風險。市場過熱和風險積聚,勢必進一步把決策者推到兩難之地,更難以平衡政策目標,也更難以平衡供需關係。

很明顯,現時最有利的政策取向,是引導房地產業「軟着陸」,然而又談何容易。銀行、國企在樓市中踩得愈深,政策觸動就愈難。即使在海嘯前,中央三令五申對樓市進行調控,都未曾促成樓市「軟着陸」,何況現在利益糾纏、榮辱與共?說得更直白,當局雖然把「有保有壓」喊得震天價響,但對樓市是想保還是想壓,恐怕都說不清。目標模糊不清,不論何種形式的調控,最終都只會是有姿勢無實際,徒勞無功的白忙。

金融海嘯緣起於次按,而次按危機的形成,正是關乎樓市風險積聚,最終釀成伺機爆發的危機。內地由大手筆救市,到房地產市道戲劇性復甦,所見正是美國樓市風險積聚的模式重演,論時效,當下內地的風險要比美國積聚的來得更快速。海嘯的殷鑑此去未遠,內地樓市眼前的走勢和現實,怎能不惹人憂慮。事實上,銀行的風險正隨着房價漲勢而上升,樓市危機真實的一面,就是金融系統的危機,美國的危機發展進程,清楚揭示這一點。樓市風險對內地當局有水浸眼眉之急,現時仍欠應對的可行策略及採取行動的決斷,無形再加一重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