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較關心恒生指數
看HPI的計算方法,以對生活滿意程度、人均壽命及人均消耗資源量作為計分的標準。很明顯,這指數是環保組織搞出來的玩意,用以提醒世人善用資源、金錢次要。因此之故,美國位列下游便不足為奇了,原因是美國人大部分擁有汽車,對環境之污染亦稱最。同樣地,香港僅排名第84位——被環保分數拖低了,但對生活滿意得分7.2卻絕不算低。
香港人對恒生指數的關注程度肯定遠高於快樂指數,對於「金錢能不能買到快樂?」這老生常談,要辯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不過,金錢已成為最多人視為身份地位的衡量標準,資本主義的精粹是「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但在金融海嘯爆發後,不少人的思想「向左轉」,「樂活族」(LOHAS,Lif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近年亦興起(有將軍澳樓盤更用LOHAS命名),仍實施平均分配的社會主義的古巴——在HPI高踞第7——成為朝聖之地。各人頭上自有一片天,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便已是最快樂的人。
常要比較財富多寡
經濟學家對快樂的另一定義是源於「比較」概念,無論你生活在哪一個國家,你是否較身邊的人有錢才是關鍵。如A月賺2萬元,可能會較月賺3萬元的B快樂;原因是A為所屬公司高薪一族,B則是所屬公司小角色。早有調查發現,多數人寧願做A。不少人稱自己的投資目的是「跑贏通脹」,但想法其實是不要在財富增值上跑輸給同事鄰居親友。
如何才能成為最快樂的投資者呢?股神巴菲特最快樂?股神也不會是長勝將軍,能做到佛家所言:「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投資兩大敵人:「恐懼」和「貪婪」亦會離你而去,但說來容易做時難。
未來的生活條件會改善,是人們普遍的主觀意願。贏錢可改善生活,但生活品質其實只有輕微轉變,快樂亦屬短暫;輸錢時卻像告訴你生活將開倒車,心理上的難受遠超贏錢的快樂。所以多數投資者會先沽出贏錢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虧損中的股票寄望奇迹。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