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CEPA利掩弊 港恐求贏得輸

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推行六年,到補充協議六CEPA的涵蓋和深化上升到極高水平。平情而論,透過這個機制來扶持香港經濟,是中央的一片苦心,實際也發揮了作用,使香港度過了幾番風高浪急的危機。然而,隨着機制升級,進一步開放傳統受保護的行業,其效果就不像早期的「個人遊」般易於體現經濟效益。甚至某些開放出現負面的效果,就毫不出奇。

有關法律、電訊、證券行業,對等開放可以說香港從中難得到好處,反而在開放之下,面臨內地行業南下的競爭,經營形勢更趨惡劣。對此,業界形象的表述是「北上無門,本地捱打」,北上無門並非是內地沒開放進入,而是本地汪洋大海般的中小企業,攀不上可進入的門檻,變成門雖開但跨不進去。CEPA客觀上便利了內地的業界南下,而通常南下的又實力強橫,就有所謂本地捱打的情況出現了。

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日前就兩地互動,提出「三互五通」的倡議,雖然是冠以從國家金融發展中找定位的前提,但從兩地互通涵蓋的資金流動性、金融工具流動性、金融機構流動性、聯通支付設施互通及人民幣互通來說,最基本的現實是,香港本來就是開放的,通的限制很少,互通的關鍵是入內地要通。可以理解為問題的實質是機制在執行和細節上,內地要切實對香港開放。

人民幣貿易結算在港試推,是已經決策的安排,香港金融系統亦已做好了準備,遲遲未啟動恐怕是等內地的對應城市做準備。更不用說資金同金融工具流動性,這些更敏感的放開要等內地備戰成熟了。在對等安排下香港並無先機這一說,一開波就是對賽,最清晰的現實是,香港處於下風無優勢可言。因為內地金融機構多是國家資本撐腰,非香港私人資本可以對撼的,實力不對稱在銀行若尚不算突出的話,在券商這一層就非常懸殊。其實香港本地銀行已力不能支,成為內地銀行虎視購併的對象,未來中港兩地證券業無本地券商容身之地,確是堪憂的前景。

情況不過是內地現實的翻版而已。早年國有經濟一片滲淡,國家谷起民營經濟支撐了半邊天,叫做「國退民進」;隨着經濟發展局面翻過來,國有經濟重佔主導地位,回到「國進民退」格局,現在國企實力強橫,甚至成為民企的買家。香港向為私有經濟模式,除幾家地產發展商擁有跨國企業實力,其他都是中小企業,CEPA機制聯通起中港市場,港產中小企業無形中進入與內地大企業對撼的新時期,結果就像蚍蜉撼樹,港商佔不到便宜。

繼續國進民退,有CEPA機制也難裨益港商,要麼是實力不夠跨不過准入門檻;要麼是跨過門檻也敵不過長期對撼。反而日後港商想固守本土都難如願,因為本地市場,隨着內地大企業南下攻城掠地,本地企業勢難應付。未來香港極可能淪為內地企業和外資逐鹿的天地。本港可以立足兼且進軍內地的,只有少數產業寡頭而已。

可見,單純看個別環節如「個人遊」,或令本港零售業可得益,但去到更高端的競爭層面,就可能是另一回事,而這是國策使然,一方面是國有資本的強力推進,將改寫本港市場版圖;另一方面保護條例使得益向內地企業傾斜,譬如合營券商,港資比例不足五成,既不能話事,也不能平起平坐,只能作為內企附庸,加上業務安排阻北上、利南下,實則不用競爭港企已打定輸數。不檢討這一層,鼓吹CEPA的效用是毫無意義的,當中存在政策的方向性偏頗,不及早矯正,非但無助救港反而可能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