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引發未足一年,誰能相信危機已經過去?相反,實體經濟的危機似乎仍在發酵之中,破產、失業的數據,預示着經濟有待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面對這樣的形勢,很難作出樓市用家主導的結論,按揭爭奪戰白熱化,恰恰表現為金融與實體經濟間新的困局。首先,銀行業務愈趨單一。海嘯前十分暢旺的個人理財業務,在金融海嘯後變得體無完膚;以往堪稱大宗的貿易融資及企業融資,也不成氣候;結果樓按業務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各銀行間展開廝殺,凸顯宏觀發展策略單一造成銀行業務單一競爭。
其次,風險警戒漸趨鬆弛。當樓按爭奪激化後,為爭奪生意額、市佔率,難免出現風險警戒鬆弛的情形,隨着樓價泡沫化,以樓價為依據的貸款也必然泡沫化;另外,由按證按保支持的信貸,輕易突破「七成按揭」的指引,甚至出現五花八門的優惠,致使信貸相對抵押品偏高,樓按是否還是謹慎而防範風險的,疑問愈來愈大。尤其當中小行無利可圖情況下仍加入爭奪戰,顯示值得擔心的形勢浮現了。
最後,利率漸偏離經濟恢復的需要。以拆息為基準的按揭急增,而且持續相當長時間,將使銀行業務做大,盈利空間卻收窄。低成本資金在通脹未形成前,已大幅推高股市、樓市的價格水平,當全球化的通脹降臨,利率的波動必然急劇,而資產價格日益虛高,勢必惡化投資環境,致令實體經濟難以休養生息。美國金融為消瘀療傷,需要痛苦地去槓桿化,香港的超低利率透過資產泡沫,增加着金融槓桿化的風險,恐防出現後續的危機。
今天股樓齊鳴的一幕,市場參與者非但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眼前的盛宴,反而勾起市場對亞洲金融風暴的記憶。當年同樣是股樓兩旺的狂熱景象,現時以恒生指數曾試衝萬九關,相對海嘯時低於萬二點計,漲升了六成;而樓價因不同地區參差,大部分已回到海嘯前水平,個別豪宅呎價甚至超越九七高價。還有,一方面當資本流動結構扭曲,資金流動的主體是短期資本和外來資本,呈現熱錢投機;另一方面亞洲之內利率高低不均,製造匯率可炒作空間,亦可能影響資金流伺機逆轉。
當然,不能排除基於通脹預期心理,市場強化持有磚頭保值的心態,但這種預期總有限度,現時樓價水平已相當程度反映了這種預期,不可忘記的是實體經濟尚未回穩,收入惡化的可能性存在,超能力的樓按負荷,不僅無助業主對抗通脹,反而可能因通脹強化減債需要,導致忍痛拋售的情況出現。因此,投資置業量力而為,是個人強化風險管理的必要態度,不容掉以輕心。
股樓漲升,沖淡了危機的威脅,同時也麻痹了管治者的風險意識。雖然有官員或監管機構,對投資置業量力而為作出提醒,但對於銀行爭奪按揭的白熱化,並未有抑制和紓解的政策措施,顯示當局默許的放縱態度。在明知實體經濟未好轉,金融無度膨脹深具風險情況下,漠視有關業務競爭的風險,將埋下更大的危機,當局豈能不保持警惕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