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內地出口續跌 復甦只是假象

內地貿易數據顯示,上月出口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六點四,進口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五點二,貿易順差又添一百三十三億美元。數據顯示,出口貿易未見改善,尤其以同日本、台灣等一些經濟的比較來看,頗有獨憔悴的情況。在國際社會一片中國先復甦的頌聲中,數據明顯地唱反調,提醒當局注意到原本呈現惡化的因素,仍會威脅經濟的發展。

貿易數據凸顯了結構性的失衡仍然突出,這表現在國內及國外兩方面。數據反映,來料加工相關的貿易,萎縮得最為厲害,其實當局早意識到低端貿易的困局,訂下向內需轉型的決策,但這種轉型受到內地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的影響,難以取得實質進展,於是反過來又以融資、退稅等不同的手段,以冀能催谷出口,可惜外需疲弱不予配合。因為外部經濟轉壞,首先萎縮的便是低端的非必需產品,如襯衫或玩具等,說明寄望外需的不現實,決策的着力點錯誤,只會強化了已有的失衡。

亞洲經濟體出口改善,卻得益於中國的需求,無疑或多或少關乎政治需要,內地的定向釋放需求,例如,對台開放市場成為兩岸和解的催化劑。然而,也有產業競爭優勢轉移的因素出現,一方面低端產品面對東南亞後起更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另一方面匯率變化產生此消彼長的轉移,譬如人民幣被美元「鎖定」升值,而亞洲貨幣競相尋求貶值,都使匯率不利於內地。恐怕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下去,苟如是,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勢必遭受削弱。

從長遠發展看,中國不必銳意競逐「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中國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強大的就業壓力。諷刺的是,亞洲的出口表現顯示,中國救得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擁有的龐大外匯儲備,給匯率造成巨大壓力。而在貿易持續失衡之下,貿易順差始終未能根本改善,造成結構失衡環環相扣,更可能招惹愈演愈烈的貿易戰。

根據商務部的計算,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會使消費下降零點六八個百分點,國內資本形成下降零點七四個百分點,這一作用有兩年左右的周期。以這個樣式看,出口下降對消費和投資有一個影響周期,而且出口同內需間存在惡性循環。面對現時的數據,對有關內地年底復甦的預測,使人深存疑慮,至少目前未見到走出結構失衡的決策,很難相信重見良性循環,個別月份的好轉,不過是波動性走勢的漲漲跌跌表現,不足為據。

上月反映工業生產的PPI,以及反映物價的CPI兩大指數俱為負值,不能說同出口沒有關係,至少產能過剩、去庫存化未見成效,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家電下鄉及購車補貼,不過是臨急抱佛腳的消化措施,在這一輪購買力消耗以後,後面怎麼辦?難道還是等外需幸運降臨嗎?可見現時政策着力點,還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救急狀態。

為擺脫產能過剩、消費不足造成通縮,內地現成救急措施就是大大放寬借貸,叫做「放水沖沙」,目前的放水效應正造成另一波的資產泡沫,構成後續的風險。可見當下的決策未有引領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相反是朝着結構失衡不斷用力,若誤信憑此可在亞洲領先復甦,只會使當局誤解政策得當。事實上,在經濟模式轉型這個關鍵未解決前,中國非但不能領先於亞洲,反而可能落後於亞洲。經濟模式不改,純粹大擲銀彈、狂熱放貸,不過造就一場資本運作的盛宴、一個財富效應的派對,實體經濟的復甦只是假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