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化解邊緣化 港股須全方位拓展

上海啟動國際金融中心戰略,不諱言趕超香港、新加坡,比併倫敦、紐約。香港一直在講「紐倫港」三強,上海要講「紐倫滬」三強,香港與上海究竟誰強?雖然不是當下易寫的答案,但在未來隱約可見的答案,是「紐倫滬」勝數為大。依據並非只是市值、集資額之類的硬數據超越香港,最重要是客觀條件以外,上海背後的「有形之手」。在國力及國策支持下,上海比香港勝一籌。

追尋歷史,上海上世紀初就曾是遠東金融中心,東京及香港俱不能及。上海重溫當年輝煌,是當政者強烈的宿願。這個宿願醞釀了二十年,現今才踏上征程。統治意志決心打造上海,押重了成功的籌碼,香港難免有邊緣化的隱憂。香港邊緣化的趨勢,也是自身發展策略失當造成的,不能倒過來一味怨別人立心趕超。目前在中央的棋局上,香港還扼守重要位置,雖然台灣的三通效應,促成兩岸金融的互通條件,但未致有礙香港的地位。形勢明擺着,在上海成大氣候前,香港還有調整定位,抵禦被邊緣化的時間跨度,但需決策得宜,好自為之。

論大勢,上海雖然是中央銳意打造的金融中心,香港也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而是國家的財富寶地。在這個大義上,「有形之手」不可能捨香港而獨撐上海。當然中央難免有些厚此薄彼,譬如,央行二部設於上海,有助上海吸引國際銀行區域總部落腳,有助上海進取金融地位,而前總理朱鎔基說過,上海是中國的紐約,香港是中國的多倫多的說法,暴露了中央的底蘊,定位是偏心於上海的。但香港仍應爭取與上海公平的競爭環境,如相若的發展權和不容壟斷的資源分享。

港滬不應像軍閥割據般,劃分地盤拓展。現代金融的特質是開放的,在既定的法規下運作。香港大可用兩手策略謀求自身發展:一手是力拓內地市場,另一手是強攻國際。其實這兩手一直是策略取向,但多年所見的效果是,國際開拓收效甚微,走向偏重內地的極端。這種趨勢不調整過來,同上海競爭就恰好以短擊長,而符合國家需要也有利本身開拓的,正是香港國際化的角色定位。

香港強攻國際近年日益暴露致命傷:其一,營商成本降不下來。政府總愛強調香港制度、法規的優勢,足以抵銷營商成本偏高,這是不願正視營商成本的託詞,實質是政府遮掩走不出高地價牽絆,經濟轉型失敗所致;其二,不具宜居環境條件。居住環境成為跨國機構及人才紛紛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長期無法改善,致使總部經濟受阻,間接使金融凝聚力流失。可見本港縱使金融內涵千般優勢,也不及經濟其他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所損,這恰恰是香港「有形之手」做得不夠好的後遺。

毫無疑問,港股須兼顧內地海外,全方位發展才是生存競爭正道。力拓內地市場,值得研究的是不必過分強調同上海的競爭衝突,而將合作互利擺在突出地位才可致勝。近期頻傳兩家交易所間入股事直,堪稱具合作象徵意義的好事,理應促成。雖然上交所並未具備來港上市的條件,但港交所可以先考慮前去上海上市,即如紐約交易所都力爭搶灘,港交所也不必自抬身價猶豫不前。

順帶一提,港交所適逢舵手換班,是重訂路向的較佳時機,而在人選方面,看似刻意選取有助拓展內地人脈的人才,為內拓留下伏筆。然而應當強調,選賢任用在管治上,外聯和內強應並舉;在拓展上,一手牽內地,另一手牽國際,不可偏廢。當局力保本港金融中心地位,定位及策略應全面落實到管治的細微處。

投資要精明 助你成為投資達人
詳情瀏覽on.cc《精明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