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分析員朝三暮四修改分析報告的評級或目標價,雖然並不構成罪嫌,但是由於對象是其客戶,那樣的未經過深思熟慮隨便評論,又或隨時改變意見,則未免太過不負責任,可以視為缺德的行為,應該受到抵制及唾棄。惟其如此,儘管投資市場一再面對分析員前言不對後語、朝三暮四的分析報告,令投資決定受影響而感到苦惱,但分析員或所謂的大行報告卻依然每日出現在媒體,繼續影響一眾大小投資者,出現這個情況,歸根究柢乃是由於媒體每天都須搜羅財經資訊、股份評論與推介充實版面,藉以吸引讀者,因而用盡方法取得大行的分析報告,摘錄其中內容。
刻意「漏料」違專業操守
我說媒體要「用盡方法」取得大行的分析報告,是因為按照一般習慣,大行的分析報告都聲明只供內部客戶,例如基金經理等閱讀參考,正常情況是不會公開給非客戶及媒體閱讀。然而,媒體基於大行報告深為投資者的注視,因此設法透過不同渠道,例如相熟的基金經理,取得報告並予摘錄,因此讓大行分析報告得以不斷的曝光,成為散戶爭相追隨的指標。
據上述情況分析,大行分析報告能夠廣為散播,並影響散戶投資決定,實際是得助於媒體傳播,並非是大行分析員刻意向媒體洩露報告,意圖影響投資者的決定,惟其如此,在逐利動機的驅使之下,不能排除確實有一些大行及其屬下的分析員,利用散戶惟大行分析報告馬首是瞻,視作買賣取向的心理,刻意把分析報告向媒體披露,企圖藉此影響市場或個別股份的走勢,若如是,那最低限度是已經有違專業操守了。
大行的分析報告不斷掀動小投資者的投資取向,乃是得助於媒體的傳播,然而大行的分析報告是否真的那樣準確,能夠影響市場的走勢?我曾說過,其實是由於閱讀分析報告的基金經理基於羊群心理,才造就有關的分析報告被看來具有這個威力。事實上,最近美國匹茲堡大學和杜蘭大學的兩位學者,共同就分析員買賣建議對股價的影響力作出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股價平均變幅只0.03%,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與市場一般的看法大相徑庭。
勿高估大行報告威力
上述兩位學者是研究了市場分析員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間作出逾4.4萬次的投資建議調整,才得出上述結論,與先前的研究指分析員的建議影響股價變動最多4%,有頗大差異,那是由於兩位學者的研究,側重股價在分析報告發出前後20分鐘的短期反應,剔除了公司新聞及市場因素的影響,同時由於有近八成投資建議變動,都是因應企業行動而發出,他們因此認為,企業行動或新聞等才是影響投資者買賣股票的因素,並非是分析員本身的力量。
從他們的研究引伸,大行分析報告看來有無比威力,也不過是因為有企業行動支持,以及市場因素如基金客戶的推波助瀾,加上媒體的傳播才可以得遂,否則,正如該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所指:「分析員並不像世人所想像的那樣左右市場,分析師的建議不會有太大增值的餘地」,則投資者亦只能以大行的分析報告作為參考,而不應該惟大行分析報告馬首是瞻,影響投資決定了。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