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威力巨大無比,筆者從事經濟研究多年,雖然深知系統性風險不可小覷,但是次影響全球的規模和力度卻都使我大開眼界。然而,筆者並不認同金融海嘯和大衰退是資本主義世界逃避不了的命運,反而認為是業界逐步忘記自己本分所造成的惡果。
經歷過金融海嘯,市場人士和監管者要重新認識金融市場的正途發展,必須回歸金融市場本來的功能;他們並且都要好好地做回自己的本分,為發揮金融市場的本來功能而努力。簡單地說就是:「返璞歸真,做回本分」。
交投量大不代表成功
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其功能在協助企業集資;在協助商業機構管理風險——包括分散風險(Risk Diversification)、分攤風險(Risk Spreading)、匯聚風險(Risk Pooling)等;在利用市場之便,為企業管治提高透明度和問責性,提升它們的運作效率。金融中心的發展不在於設計純為提高交投量的新產品。後者只能說是一種受歡迎的賭博產品而已。交投量大本身不代表金融中心就做得很成功。
觀乎CDS(信貸違約掉期)、CDO(抵押債務票據)等產品的發行和交投,在過去十年來巨幅增長,但CDS堪稱是次信貸危機背後道德風險氾濫的元兇。當天這些產品的濫發造成借貸人無懼風險濫借的情況。其實,從概念上CDS與保險產品無異,它卻披了金融產品的外衣,而承保者竟能在沒有足夠資本的情況下去為人家信貸違約承保。如果當天AIG認真視發行CDS如一般承保風險,沒有足夠資本就不去發行CDS,它根本就不需要政府打救。奇怪在監管機構與發行CDS的商業機構一樣,都當正CDS是金融創新下的新產品,沒有必要具備正常承保所需的資本!
創新產品勿增加賭意
是以監管機構和市場人士都務必返璞歸真,不要自欺欺人。不是債券就不要叫「迷你債券」。結構性產品不要太複雜,也不要耍花樣去增加產品的賭意。創建金融中心不是等同創建新賭城!筆者確實擔心以牟利為宗旨的交易所不務正業,但求新產品能帶動高交投,抽水潛質決定產品是否通過上市,最終忘記了本業是金融服務!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