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數天前一位網上朋友在筆者的Blog內留言,說我的文章被放上了討論區,還成為了熱門題目。在好奇心驅使下,筆者進入了這些討論區,發現原來我的文章真的成為了熱點,有些點擊率更在一萬次以上;但一看討論區的留言,逾半都是一些無聊的粗話。看了這些文字之後,真有點沮喪的感覺,為甚麼分析員要捱罵?
假如筆者預測錯誤的話,被罵還倒是應該的;但近年的預測,由去年三月預測B浪、去年六月預測C浪、今年初的「牛一論」、三月中在12,000點時說「100%信心買入港股」、四月底時說「一浪升至16,500至17,000點後開始考慮減磅」,都沒有出現重大的錯誤,如果跟着這些策略,今天的收穫應該不錯。為甚麼有人會用惡毒的粗話不停地咒罵呢?看來以後是否不應再寫文章呢?
在當時的感覺,筆者以為自己一定是說錯些甚麼東西,讓網友們不高興。但細看討論區內其他文章,發現也有相似的情況,無論行家的預測是升或跌,大部分的結果都是給人咒罵,並非筆者的文章才是這樣。原來這就是討論區的文化,分析員多是要捱罵的,無論準確或是不準,無一幸免。
請不要高估分析員
筆者想了很久,為甚麼網友們要罵分析員呢?或許網友們誤解了分析員的能力,以為我們是生神仙,但結果卻並非100%準確,所以就要罵了。
其實分析員就像預測天氣,我們會利用一些經濟知識和財務數據,對未來市況作出預測,就像天文台會分析雲量、氣流等資料預測會否下雨一樣。當人們收到這些資訊後,就可定出應變策略,例如天文台看見滿布黑雲,告訴你有機會下雨,你出街時就會考慮帶一把雨傘。
但事實上,就算全天都是滿布黑雲,也有機會是不下雨的。因為天上有很多黑雲,只代表下雨的機會較大,機率可能是80%甚至90%,但絕不會是100%準確。投資的分析也是一樣,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推測,但歷史卻不一定會重複,所以投資市場是沒有100%準確;絕大部分在媒體前分析的人(包括筆者在內),都只是一個較勤力的投資者而已。
例如一家業績差勁的股份,我會建議沽出,但並不是我一講出這個建議之後,明天的股價就會下跌。難道天文台預測可能下雨,你拿了雨傘在街上,站了一小時後看不到雨,就去罵天文台嗎?
銀聯信託投資總監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