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銀行報喜有因 美國難言脫危

美國銀行業巨頭高盛提早公布季度業績,純利達十八點一億美元,遠高於市場預期。高盛同時宣布計劃集資五十億美元,藉以償還華府百億美元援助,退出「問題資產拯救計劃」,同政府劃清界線。高盛這份「捷報」,向市場拋下兩個有待確認的結論:第一,預示銀行業危機出現了轉機;第二,由金融而至實體經濟的復甦為期不遠。

在高盛之前,富國銀行曾預告,首季盈利達創紀錄的三十億美元。這份「報喜」加上高盛的「報捷」,強化了銀行轉勢的訊息。由於對危機的預期一直傾向嚴重,要市場確信銀行現轉機,還要等待花旗及美銀派成績表。其實銀行出現轉機也不出奇,因為政策年來的悉心護航,不可能毫無效果顯現。

在經營上,至少從兩方面看,造就銀行轉機的良好條件:一是政府的注資及放鬆市價入帳,既紓緩了銀行資金壓力,又留下了粉飾帳目的空間;二是危機使部分銀行倒下,減少了競爭對手,使傳統銀行業務集中度更高,為其盈利提供了便利。至於首季銀行帳目的盈利,有多大程度得益於上述兩條,短期不會有具透明度的交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盈利報喜與集資並舉,不諱言是要償還注資,同政府劃清界線,實際就是要擺脫政府的控制,包括薪酬掣肘。這恰恰暴露銀行不想因目前危機,招惹被徹底地監管,從另一角度顯示,銀行業績這麼快得以轉勢,是否意味當初並非一眾銀行危機都一般嚴重,存在某些誇大財務危機獲取好處的嫌疑。

基於上述分析,或者可以認為,銀行得益於放鬆市價入帳、剝離毒資產等安排,危機縱使未確定過去,也已度過了危險期,至少銀行敢於同政府劃清界線,證明銀行對經營的判斷信心很足。事實上,美國政府救銀行的過程,每一步都有深遠的策略安排,原因是政府視金融為其經濟核心競爭力,甚至救這家銀行、不救那家銀行都納入戰略考慮,外界不容易看清其部署,也不宜高估危機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及富國會否是美國銀行業的特例,其他銀行不如它們幸運。這種可能性不容排除,因為高盛的例子較特殊,高盛除了對有毒資產涉水不深,同政府關係千絲萬縷也使其居於優勢,不僅不少決策官員出身於高盛,接手部分大銀行的舵手也是高盛前臣,高盛被認為「近水樓台」先行復甦,可說是事出有因。當然,頂尖銀行有轉好的兆頭,也未必能貿然斷定轉勢。

講到帶動實體經濟轉好,相信是另一碼事。美國銀行業初露好轉,且不論未確認業內整體好轉,從政府救市意圖激活信貸的目標來說,遠未達到。相反銀行加貸息、加收費,更加藉機巧取豪奪,肯定無助實體經濟的企業。因此銀行盈利好轉,不意味它走在實體經濟之先,實體經濟的復甦相隨而至,反而因為信貸未激活,拖延實體經濟的復甦,最終難免拖累銀行本身。

就高盛而言,它即使不太指望美國本土業務,還有從跨國業務賺取高額回報的本事。因此對高盛業績報捷,不宜簡單地評估,它對美國銀行業的指標作用相當複雜。只因沉浸於危機中太久,投資者抱有強烈的向好期待,對利好訊息偏向接納,於是較易激起利好憧憬。近期美股小陽春,反映市場傾向樂觀的情緒,但要真正張開雙臂迎接復甦,還有待進一步的訊息,確認樂觀判斷有切實根據。

你認為港股已踏入牛市嗎?
詳情瀏覽on.cc《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