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在金融海嘯後,華爾街大行透過從事高風險投機活動賺取厚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反,簡單的外匯、國庫券及利率相關產品交易再次成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收入來源,營運模式像超級市場,很倚重高交易量但邊際利潤較低的交易客戶。
外匯交易異常暢旺
高盛業績顯示,表現最突出是其定息收入、外匯及商品部門,收入達破紀錄的65.6億美元,較之前紀錄高位多34%,帶動整體收入增長一成三至94.3億美元。除了期內市場異常波動,刺激交易量外,獨立投資銀行包括美林、雷曼兄弟及貝爾斯登去年相繼消失,亦令高盛的市場佔有率提升。
研究機構CreditSights分析員亨德勒稱,銀行好像已返回七十年代,財資部成為重要收入來源。
周四公布業績的摩根大通二月時透露,其客戶的利息相關交易收入按年激升60%,可望抵銷信用卡等表現欠佳業務的影響。消息人士更指,去年摩通在利率及外匯交易業務勁賺50億美元,差不多等於整家銀行的56億美元盈利。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佔全球外匯交易量兩成的德意志銀行,在四月二十八日公布的業績將顯示外匯交易業務表現強勁,該行二月時估計,外匯業務自○六年以來增長超過一倍。
德銀財務及外匯業務主管克盧蒂指出,現時主要外幣的買賣差價是○三年以來最大的,而去年九月雷曼兄弟破產,該月外匯交易量急增34%,自此半夜也會收到客戶來電落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