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京劇家名鑑,梅蘭芳、程硯秋、言菊朋、裘盛戎……名字盡皆高雅,情景並茂。始終從事藝術工作的,名字總不能不雕琢一下,否則凡夫俗子的名字,竟與菊壇伶人並無二致,試問成何體統?
于占元雖然面對數十甚至上百名弟子,但他仍堅持依照每位徒弟的個性與潛質,以「于占元」中的「元」字來起名。多年之後,原名夏令震的元彪、原名容繼志的元華、原名張轉男的元秋,仍然堅持使用于占元命賜的名字,可見他們對師傅的尊重,亦可反映出于師傅當年為徒弟起名時,那份費盡心思的自我要求。
一絲不苟‧必也正名
曾經在張國榮、梅艷芳主演的《胭脂扣》中,演出京劇選段的元菊說:「當年師傅為我哋起名真係好有心機,佢會喺京劇入面啲老倌同伶人身上搵靈感,譬如張派代表人物名旦張君秋,師傅就用咗佢個『秋』字嚟為三師姐起名。不過,師傅都有靈感用完嘅時候,去到後期啲師弟、師妹,師傅起名已經冇咁講究,甚至係信手拈來,東南西北中發白,梅蘭菊竹春夏秋冬都有出現過。」
就連向來喜歡在內心挑戰師傅權威的元華,也不忘插嘴:「係呀,點只東南西北中發白呀,直頭連元寶蠟燭香都出齊添呀!」
據元秋憶述,在于占元仍然相當講究為徒弟起名的那段日子,當發現有不貼切的,更不惜一改再改,自我推翻,可算是孔子「必也正名」的嚴格執行者。元秋說:「我原本唔叫『元秋』,起初師傅幫我起咗個名叫『元蓉』,後來發現我冇師妹把聲咁靚,『蓉』字啱師妹啲,於是將我『元蓉』個名同師妹調換,從此我就叫元秋,師妹就叫元蓉,好彩『元蓉』個名我都係叫咗兩日啫,師傅話轉咪轉囉,我一啲都冇覺得唔慣。」
知人善用‧有錯即改
于師傅在校內雖高高在上,卻非一意孤行,有錯即改,給徒弟樹立榜樣。事實上于師傅見微知著,最會發掘徒弟的潛能,難怪元秋大讚:「我覺得師傅唔只起名叻,仲好識根據每個人嘅唔同特質專長嚟分配應該學乜嘢,好似我把聲尖尖哋,又對動作有興趣,師傅就叫我學要打嘅武旦、武生,二師姐元甫把聲似老牛,師傅就叫佢去學老生、老旦,師傅睇人好少睇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