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學術界對幸災樂禍這種情緒眾說紛紜,有人傾向從社會比較入手研究;有人則會以正義和公平的角度衡量當事人是否值得遭遇不幸;亦有人會認為是親疏有別的問題。過往研究顯示,有人自兒童時期就開始對別人的失敗感覺良好。
美國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王申生(Shensheng Wang,音譯)及另外兩名心理學家就嘗試歸納幸災樂禍,認為是一種失去人性的表現。王申生假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愈多同理心,前者在後者遇難時幸災樂禍的機會就愈低。按此推論,若一個人要因其他人而幸災樂禍,前者需非人性化對方、即不把對方當人看待。上述研究日前於學術網站《The Conversation》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