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諾貝爾獎日前揭開序幕,由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免疫學家,憑着癌症治療的最新研究成果拔得頭籌,獲得醫學獎殊榮。正當世人為日本科學家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類別獎項「大豐收」而稱羨不已之時,日本國內卻有人發出警告,指日本獲獎者很多都是「吃老本」,擔心國家未來在諾貝爾獎路上將出現「瓶頸」。
今次獲獎的日本學者本庶佑是京都大學高等研究所特別教授,他與美國德州大學的艾利森教授,在同一時期分別發現可殺死癌細胞就如免疫系統的「煞車器」。事實上,美國和日本是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即醫學、物理和化學)的最大戶。過去三十年,美國有二百多人獲得有關獎項,佔據絕對優勢,日本則有十七人,名列第二。而隨着本庶佑獲獎,日本諾貝爾獎的總進帳已達二十七人。
對於本庶佑的成就,日本舉國歡慶的同時,亦出現冷靜的反思聲音。《每日新聞》在一篇報道中指出,儘管日本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獲得普遍認可,但獲獎的研究幾乎都是三十多年前的成果,而不是近年來開展的一些新研究方向。
日本人這種憂患意識非自今日始。一四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美籍日裔學者中村修二就曾公開抱怨,正是日本科研環境不佳令他出走美國,繼而取得巨大成就。有人猜測,中村就藍光發光二極體(LED)的發明權利等問題,與前東家鬧得很不愉快,這才憤而出走美國,但不管怎麼說,日本學術界近年問題叢生,卻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在一四年,有「美女研究員」之稱的小保方晴子在英國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具幹細胞研究論文,卻被發現造假,其導師之後因受不住輿論壓力而自縊身亡。此事揭發日本科研界為了「出位」無所不用其極的慘況。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不斷削減高校科研經費、低薪環境導致人才外流,傳統男尊女卑觀念導致人才未能被善用等,亦早為人所詬病。
說到底,科研水平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日本經歷「迷失的二十年」,表現不進反退,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