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胸腹開裂

內地十一長假即將開始,各地著名景區又再人頭湧湧。但長假後,四川名勝樂山大佛將暫時謝絕遊客。四川省政府上周五(28日)宣布,因大佛胸腹部開裂,需進行搶救性保護研究及勘測工作,決定於今年十月八日至明年二月四日關閉。

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宣布,在上述日期期間,當局將搭建棚架近距離勘測調查大佛損毀情況,為避免遊覽活動影響勘測工作,屆時大佛本體的一部分或全部將被遮蔽,九曲棧道亦會暫時關閉,遊客將不能透過棧道走到佛腳參觀。

分四階段修繕

早在本月十四日,四川省文物局專門組織專家對勘測工作方案進行了評審優化。據悉,今次是集合勘察測繪、科研項目於一體的工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測繪病害調查,第二是實驗室及現場實驗,通過大量實驗室的模擬,針對病害提出科學保護措施;第三階段則是編制保護方案和上報;第四步才是真正的修繕工程施工。

樂山大佛建造於公元七一三年至八○三年唐代中期,由海通禪師倡導首建,歷經九十餘載。大佛高七十一米,是世界最高石刻彌勒佛坐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在一九九六年樂山大佛與峨眉山一同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石質文物保護至今仍是全球保育專家面對的難題,由於大佛在易風化的紅砂岩上依山雕琢而成,常年暴露在自然環境下,受到風雨侵蝕,容易有風化、滲水等問題,需不間斷地監察檢查。

自大佛建成以來,除了歷代戰火為大佛帶來不同程度災難,保護大佛的大像閣塌毀後,裸露在外數百年的大佛更遭受風化侵蝕,大佛臉上近年出現黑色條紋,猶如一行行眼淚,胸部、腹部及腿部都因風化剝落好幾塊。至於大佛兩側的九曲棧道風化嚴重,兩尊守護門神也被侵蝕得面目全非。

根據研究,最早一次有明確記載的修繕工作始是宋代,明清亦有多次修繕紀錄。至於建國以後,大佛已有六次修繕紀錄,當中以二○○一年的修繕規模最大,耗資近百萬元人民幣,才一改大佛當年髮髻脫落、鼻樑發黑的蒼老神態;二○○一年以後,大佛也曾有幾次小規模的修護。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