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上不安全 假作真時真亦假

中國人的造假水平世界知名,自從十年前「山寨」一詞成為網絡熱搜,大規模的造假行為便排山倒海般席捲神州大地,無休無止,尤其是食品造假嚴重威脅民眾健康安全,說中國人有可能再次淪為東亞病夫,顯然不是盛世危言。

一年一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正式啟動,食品安全問題亦再次引發國人關注。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截至今年六月,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共查處違法違規案件近三萬件,貨值金額十五億元,抓獲犯罪嫌疑人八千二百餘名。而早前公布的訊息顯示,由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間的同類整治行動中,查辦的案件為八千餘件,兩組數據對比增幅不小,如何切實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令人不無擔憂。

監管寬鬆 為利瘋狂

而在今年的三‧一五「打假」晚會上,政府集中公布了一批企業和品牌的黑名單,重點曝光了幾類重大問題,其中指出,農村市場仿冒名牌食品飲料橫行,危害無窮,如山東棗莊市多家企業大量山寨核桃露、核桃花生飲料等市面上流行的飲品,有的甚至包裝設計也一併模仿。這些山寨產品主要銷往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以極其相似的文字圖形介紹食品,欺騙誤導消費者,有的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所售產品既不具宣傳成分亦無功效,甚至直接以有毒有害食品冒充正品,嚴重危害百姓的生命健康。

事實上,山寨食品無處不在,尤其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市場,各種仿冒手段更是千奇百怪,花樣百出,比如「康師傅」變成了「龐師傅」,「王老吉」變成了「王老正」,「洽洽香瓜子」變成了「洽治香瓜子」,「大白兔奶糖」變成「小白兔奶糖」;「奧利奧」更有「粵利粵」、「奧地奧」、「奧利給」等多個山寨名字,令人防不勝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法奸商鋌而走險,假冒偽劣食品成行成市,並登堂入室,公然於一些農村小超市、小賣部出售,主要是瞅準農村群眾因自身知識水平有限,對山寨食品辨別能力低下,而監管也相對寬鬆。尤其是造假利潤甚豐,與罰則嚴重不對等之下,鋌而走險、不顧一切製假售假行為必然普遍存在。

更不堪的是,當下中國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瘋狂的造假行為早已充斥社會所有角落,不僅市場上以假亂真氾濫,社會上乃至官場上的虛情假意、弄虛作假亦普遍存在。這些年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而學術界及官場的造假醜聞更接二連三地出現。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甚麼樣的官員,就有甚麼樣的人民,高官們尚且如此,百姓自然有樣學樣,以詐騙為能事,以非法取利為追求,偌大神州只剩下一個「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