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不改變 學生減壓終是夢

內地教育部印發一八年高校招生通知,宣布全面取消奧賽類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同時全面清理整頓基礎教育領域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要求從嚴審批、控制該類活動,不得作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矛頭直指日益氾濫的校外培訓機構,但是否奏效仍屬未知之數。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早前放下狠話,強調要徹底砍斷教師和培訓機構的聯繫,割斷各類考試競賽和招生的聯繫,讓「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的校外違規培訓機構得到有效清理,切實做到讓學生減負減壓。為此,國家四部門於今年二月聯手發布了「史上最嚴減負令」,一時間各地行政、教育主管部門紛紛行動,各類違規校外培訓機構暫時被壓了下來,各類盃賽也相繼停辦,學生們的「春天」似乎就要到來。

教育產業 利益糾纏

然而時隔僅月餘,浙江杭州的小學生們又擠在各類校外培訓班,繼續熱火朝天地操練奧數等科目,據當地媒體抽樣調查兩所杭州市小學顯示,當中參加數學培訓班的人數佔比超過七成半,周末人數更多,沒參加培訓的僅近一成,不少學生更同時參加兩、三個甚至五個班以上,情況令人擔憂。杭州的現象並非孤例,全國多地培訓機構其實並未完全停止授課,有的更無視禁令,公然繼續開門,一些機構門口至今仍掛着「尖子班」、「提高班」等招牌,校外等候報名的學生家長大排長龍,校內則坐滿了前來聽課的學生,生意相當火爆。

多部門聯手,一道道減負令、通知、法規密集出台,卻仍無法有效遏止混亂的校外培訓機構,可見原因並不簡單。正如有學生質疑,別人都在外面學了,自己不學該怎麼辦?毋庸置疑,內地當下實行的應試教育制度,讓學生們辛苦不已卻又別無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中考、高考,考試分數成為評定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更成為決定他們前途命運的唯一憑據,於是「一試定生死」導致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怪現象產生,更催生了校外培訓機構的盛行,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學校不額外培訓就去校外補習,否則無法與別人競爭,從而令減負淪為夢想。

同樣的,作為教育產業鏈,教育GDP將教師、學校乃至當地教育機關、政府綁到一起,升學率亦成為共同追逐的目標,利益與現實之下,對於國家提倡的義務教育及素質教育已無人理會。加上禁令只管公辦學校,對於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並無約束力,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今年仍頻頻向奧賽生招手,校外培訓班又怎會禁絕?事實上,內地政府自一九五五年就發布了第一道「減負令」,結果減了六十幾年,學生非但沒有得到解放,學業負擔卻愈來愈重,癥結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