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傳聞亂紛紛 假作真時真亦假

中共十九大前各種版本的人事布局在網絡中流傳,行家們各顯神通,分析各種可能上位的人選,亦有一些黨內的神秘人士刻意放料,使局勢更加混沌,當局逐漸失去十九大輿論戰的主導權。

十九大將確立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為黨內今後一段時期的執政綱領,但外界對中共的理論闡述並不是太感興趣,反而聚焦於十九大的人事布局。日前,日本《讀賣新聞》煞有介事的引述中共內部消息稱,十九大政治局常委將包括習近平、李克強、汪洋、胡春華、韓正、栗戰書、陳敏爾七人。

這份名單在網絡上迅速流傳,一些分析家據此認為,習近平的權勢受到「老領導們」的掣肘,汪洋、胡春華這兩個團派人物上位,說明團派打而不死、死而不僵,又捲土重來;而反腐「沙皇」王岐山的出局,則說明習王聯盟破滅。諸如此類的分析聳人聽聞,成功吸引了各方的注意力,但當中的可信性有多少呢?

編造猛料 攻擊政敵

事實上,與其分析十九大的具體人選,還不如分析影響十九大人事布局的各種因素,這裏既有政治各山頭的平衡,也有候選人的個人能力及清廉,亦有社會輿論及風評,還有習近平對未來執政的考慮等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在黨代會上位的高幹,經過方方面面的「政治透視」,真正是過五關斬六將。

經過十八大反腐整風之後,黨內外對官員的清廉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經得起大數據的「檢驗」,還要經得起海內外輿論的「考驗」,官員們在政審中都要對自己的財產、證件「說清楚,道明白」,並要獲得中組部、中紀委等審查部門的認可,否則就可能中途「夭折」,孫政才早前被調查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當然,一些政治勢力很可能利用海外媒體的力量,刻意編造各種「猛料」,對政敵「定點斬首」。比如,有流亡海外的商人近半年來不時放料,掀起一股倒王岐山的風潮,一些被查辦的貪官親屬、親信部下、豢養的門徒門客,也齊聲起哄,偽裝內幕人士點讚,但隨着時間推移,不斷有證據顯示那些所謂的猛料是假料、流料,是為了毀掉王岐山聲譽、阻止其留任的「炮彈」,這股倒王潮,極有可能是黨內過去既得利益集團、流亡商人及貪官子女親屬們共同合演的「復仇記」。

面對這種指向明確的「清君側」,中共高層自然心知肚明,不會隨之起舞,上其圈套。據傳在七月底省部級幹部研討班期間,習近平曾對黨內高幹稱,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那些被海外輿論攻擊的幹部」,言下之意,已是不言而喻。所以,說王岐山在十九大鐵定出局還言之尚早,只要會議還沒有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