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內地諸多知名財團的海外併購業務遭到央行、中國銀監會等機構的核查,在資本市場掀起一股狂風暴雨。這表面上是正常的金融監管行為,但實際上是當局對這些財團政治取向的考察。
過去六、七年間,中資財團在全球買買買,在西方大量掃貨,尤其是一些民間財團,併購一系列的酒店、院線、度假村、足球隊等。在去年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之後,資本流出壓力加快,短短半年多時間,中國外匯儲備從四萬億美元縮水到三萬億美元,給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脅,在此過程中,中資財團的海外併購不僅沒有停止,反而進一步加速,帶領民間資本大量外逃,這引發執政當局的高度警惕。
如果說,這些財團用的是自己的資金,實無可厚非,問題是,這些財團大幅在國內借貸,運用高槓桿,並通過內保外貸方式,將資本洗到國外。這種債留中國、錢進西方的方式,給中國的商業銀行系統和保險系統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這些財團的瘋狂借貸高達成百上千億元,如果他們在海外的併購項目經營失敗,風險將轉嫁到國內的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身上,很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最後由國家來買單。
更關鍵的是,一些財團在海外併購並非真正的商業行為,而是徹頭徹尾的洗黑錢,尤其是為原有的政治靠山打通海內外的「地下錢途」,將那些權貴家族積累的贓款用海外投資的名義匯到國外,購買回報率低卻穩健的物業、酒店,這相當於公然與執政當局唱反調,當局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進行嚴格核查乃大勢所趨。
從管理層角度看,這些大財團利用高槓桿的方式將資本洗到海外,不僅經濟上不負責任,政治上更不正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腳投票,對中國制度和執政當局不信任,隨時準備溜之大吉。由於這些財團在中國經濟中地位顯赫,角色重要,一舉一動成為社會的風向標,如果他們都向國外撤退,跟風者必然雲集,這對執政當局將形成巨大的經濟與政治風險。
接下來半年,中國將面臨一系列挑戰,既要應付與印度可能發生的邊境之戰,又要召開中共十九大,如果在這敏感關鍵時刻爆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幾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垮台,影響千百萬存戶的資金安全,定然引發巨大的社會動盪。
攘外必先安內,在此背景下,當局下重手核查財團的海外併購項目,要求他們降低槓桿,這既是金融監管要求,更是對他們的政治體檢。如果這些財團知所進退,自然落個平安無事,但如果裝傻賣乖,軟磨硬頂,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或許還有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