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六日,荷蘭就批准烏克蘭和歐盟聯繫國協定問題舉行全民公投。就在此前幾天,荷蘭首相呂特公開宣布,烏克蘭不應該成為歐盟成員國。他特別強調,很多人認為批准聯繫國協定將是烏克蘭加入歐盟的第一步,但事實並非如此。
歐盟對於新成員加入,實行一致通過原則,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烏克蘭都不能加入。荷蘭的態度令烏克蘭入盟之路變得遙不可及。此前烏克蘭當局之所以敢向俄羅斯叫板,就是自恃背後有美歐撐腰,認為自己很快就能加入歐盟。但目前的態勢卻給烏克蘭澆了一盆冷水,當初選擇與俄羅斯對抗,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歐盟態度發生轉變,看似在預料之外,實則在情理之中。就歐盟自身來說,二十一世紀之初的幾年間,由於經濟蓬勃發展,東擴欲望確實非常強烈,一度想將前蘇聯的勢力範圍全部納入其版圖內。這種東擴欲望刺激了烏克蘭等國的親歐派不惜與俄羅斯公開撕破臉皮,排隊等待加入歐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歐盟東擴還未完全展開之時,自身就遭遇困境,金融危機使歐盟經濟陷入低谷,歐債危機使一些歐盟國家面臨破產。金融危機尚未過去,又迎來難民危機。如今的歐盟,自身已是搖搖欲墜,根本沒有能力消化新成員,東擴之路已然放緩,甚至接近於停滯。
就烏克蘭自身來說,近年經濟瀕臨崩潰,東部局勢持續動盪,克里米亞入俄後國家處於分崩離析,根本不具備加入歐盟的條件。吸收這樣一個國家,歐盟等於為自己埋下一顆地雷。
更重要的是,經過烏克蘭危機後,歐盟意識到,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不可能輕易退讓,一旦烏克蘭加入歐盟,歐盟就要直接面對俄國,雙方可能產生更多矛盾與摩擦,反而並不利歐盟的安全。
因此,讓烏克蘭留在歐盟之外,作為歐盟與俄國間的緩衝地帶,可能更符合歐盟的利益。這就是很多歐盟國家的真實想法。歐盟的這個選擇,使俄羅斯成為贏家,既拿到了克里米亞,也使烏克蘭無可奈何地留在歐盟之外。